衆所周知,中國和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兩國在歷史文化上也是源遠流長,並且在近代都曾遭受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所以還算是有共同語言。尤其是在抗戰和建國初期,中印雙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保持着良好的發展關係,甚至印度還一度成爲中國對西方國家發言的傳聲筒。彼時,中印兩國算是經歷了一段蜜月期,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還極力推廣大詩人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口號!

但好景不長,到20世紀60年代初中印兩國終因領土糾紛釀成戰爭,隨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兩國都處於若即若離的關係中。而話說,作爲曾經遭受過英國長期殖民統治的國度,印度人民民族危機意識也算很強,但偏偏在對待我國問題上一直都非常的自信,凡事都喜歡拿自己和我國作對比。例如在印度的一些社交網站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中國的上海再發展三十年,才能比肩印度孟買;印度的軍事是亞洲最先進的,擁有着超強的反導能力……”,除此之外,印度人還曾大言不慚的說在歷史上曾兩次攻佔過中國的首都,並且還放火燒了圓明園等等。

那麼在歷史上中國與印度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存在,爲何印度人會說曾兩次攻佔過中國的首都呢?要了解這些史料,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兩國人民之間近兩千多年的交往史。相比於古代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關係,如今很多人都對中印關係知之甚少,但其實,早在公元一世紀兩個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交流。在古印度文學中就曾頻頻出現一個被稱爲“Chinas”的民族,現在被認爲就是在指中國人(也可能是指秦國)。

隨後伴隨佛教傳入我國,印度出現了許多印度學者和高僧前往中國傳教,如早期的少林寺創始人佛陀跋陀羅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皆成爲少林寺一代有影響力的禪師。與此同時,中國也有很多學者和僧侶前往印度求經,中國高僧法顯就曾訪問印度並居住10年之久。7世紀唐代高僧玄奘再度前往求學問道,編纂影響後世的《大唐西域記》書籍,這後來也啓發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譽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

當然,中印兩國在彼此交流的同時也伴隨戰爭的發生,在唐朝貞觀年間,開創盛世的唐王朝獲得了中國的絲綢之路和中亞的大部分控制權。唐廷就派遣名將王玄策攜帶隨從30餘人出使天竺國(印度),可王玄策使團卻捲入了戒日王死亡後的內戰之中,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最終,使團30名成員皆慘遭屠戮,只有王玄策驚險逃脫到達唐朝盟國吐蕃,而倍感恥辱的王玄策當即發檄文徵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尼婆羅(今尼泊爾)騎兵反攻印度。

據史料《舊唐書》記載:“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就這樣,唐朝名將王玄策書寫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隨後天竺舉國震驚竟有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貴族等送到長安,爲此唐太宗封王玄策爲朝散大夫。

對於名將王玄策攻破天竺首都的事件,大家如今都有所瞭解,在國民遊戲《王者榮耀》中英雄人物百里玄策即爲他的化身。但對於印度人所講的曾經兩次攻佔中國的首都事,相信很多讀者都是一頭霧水,其實印度人這麼講還真是有歷史依據的,因爲印度在18世紀就成爲了英國人的殖民地,隨後印度士兵作爲英軍的一部分曾在北非、中東、阿富汗等地進行侵略,當然也曾多次攻入中國。

根據近代史料記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經過4年的持續戰爭終在1860年攻破北京城,清帝咸豐倉皇逃往承德避難,隨後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掠奪珠寶、將其焚燬。在這場侵略戰爭中,英軍共調兵1.1萬餘人,其中就有6000多人是英屬殖民的印度人。此戰過後清廷不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而且駐守廣東的兩廣總督葉名琛也被俘虜,最後英國人竟將其押解到印度的加爾各答,關在了一個玻璃房子,讓印度人來買票參觀這位留着辮子的“稀奇物種”。

而在第一次攻佔首都北京後,時隔僅40年印度人又一次攻破了中國的首都。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同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雖然八國聯軍中名義上沒有印度,但在一萬多英軍中又有7000印度人蔘與其中,可以說當時參戰的印軍對中國造成的傷害一點也不少。至此,印度人認爲這是他們第二次攻佔中國的首都。

如今對於印度人兩次攻佔過北京城之事,不少歷史專家也是承認:確實如此。雖然很多國人都不願意承認這段屈辱歷史,但在歷史上印度人確實曾經兩次攻佔過中國的首都北京,雖然他們是狐假虎威,但我們也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擁有百萬軍隊的清朝,在西方列強面前頻頻如此不堪一擊,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清朝統治集團過於盲目自大。

清朝早期,雖物產豐富,傲視於東方,但當西方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國家實力得到了質的飛躍,而此時大清朝還在自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最終清朝因沒能緊跟世界的潮流而被淘汰!如今我們的國家愈發強大,與西方國家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綜合實力甚至已經趕超一些發達國家,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