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8日)

海南“最美家鄉河”專家評審會

在海口召開

經過專家評審打分

共有10條河流

榮膺海南“最美家鄉河”稱號

海口有兩條河入選:

美舍河、鴨尾溪

尋找“最美家鄉河”活動是海南“綠水行動”中的活動之一,從5月30日至6月15日,省河長制辦公室向社會發出“最美家鄉河”徵集令,徵集各市縣有關家鄉河的詩歌、散文、圖片、視頻等作品。該活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鄉土文化愛好者、學校、市縣河長制辦公室等個人和單位積極報送了36條河流推薦材料,經過初步篩選確定31條河流符合評選標準,進入專家評審環節。

據瞭解,評選標準包括 河湖治理成效顯著、河湖具備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河湖生態優美具有良好景觀效果、河湖的社會認可度高 等4個評選方面。

具體名單如下

↓↓↓

海口市

美舍河

鴨尾溪

三亞市

三亞河

東方市

娜姆河

文昌市

霞洞湖

陵水黎族自治縣

陵水河

儋州市

石灘河

白沙黎族自治縣

南晚河、松濤水庫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保亭西河

水是生態的基礎

水也是城市文明的命脈

近年來

海口市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

在水生態文明創建上探索新路子

打造出美舍河、鴨尾溪等

一批“人水相親”的生態名片

讓城市居民獲得更多的生活幸福感

美舍河:文化景觀“新名片”

▲石中華攝

縱貫海口市主城區南北兩端,流經海口市中心,河流長達23.86公里的美舍河,承載着海口人的鄉愁。

2016年4月,海口市啓動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從城市設計角度出發,將美舍河修復和城市設計融爲一體,採取業主+施工企業+專業顧問+政府監管的“PPP+EPC+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模式,採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多元系統水環境提升戰略,以系統思維的方式融入海綿城市、生態治水、基礎設施修復、城市更新等理念進行生態治水和生態修復。

▲石中華攝

在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實踐中,海口市轉變治水思路,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長制,創新治水工作機制變“九龍治水”爲“一龍治水”,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爲水體治理提供強有力保障。

美舍河治理最大的亮點,是打破傳統“三面光”模式(河道、渠道在底坪和兩側立面均用水泥砂漿澆築),完全遵循生態理念,始終按照水的自然規律來開展,集中體現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治理策略,構建了水生態海綿系統,逐漸恢復了美舍河昔日的美麗。

▲石中華攝

經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美舍河“活”了過來。昔日的濁水變成了綠河,河底淤泥移到岸邊成爲紅樹林生長的沃土,空曠的黃土空地,變成水草豐茂的溼地公園。

2017年,美舍河被國家水利部評選爲第十七批全國“國家水利風景區”,成爲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也成爲海口市最時尚的水文化景觀名片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示範窗口,向市民遊客充分展現着河口之美、河灣之美、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鴨尾溪:城市臭水溝的華麗“蝶變”

鴨尾溪位於海口市海甸島中部,全長2.3公里,是海甸島橫溝河左岸分支之一。2016年下半年,海口市啓動鴨尾溪水環境治理工作。

▲俯瞰景色秀麗的鴨尾溪。蘇弼坤攝

治理前的鴨尾溪河牀積淤嚴重,水體流動性差,水質呈重度黑臭,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工作及生活質量。爲整治水環境,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2016年,海口市政府採用“PPP+EPC+監管”模式對鴨尾溪實施綜合治理。經過一年的綜合治理,曾經的“黑臭水體”鴨尾溪通過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態修復、活水引水、生態護岸等一系列系統化的治理措施,於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了消除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水質達到了地表水Ⅴ類標準。

▲市民遊客在鴨尾溪溼地生態公園漫步。王程龍攝

爲進一步加強水體防洪及生態安全,打造綠色自然、景緻豐富的風景遊賞地,鴨尾溪於2019年4月開展了溼地公園建設,溼地公園的建設激活了城市濱水空間、修復了生態廊道、建設了生物棲息地、構建了防汛梯田、打造了城市海綿體的建設目標。鴨尾溪溼地公園於2019年8月1日整體完工,面向市民正式開放,提升了水環境治理質量,豐富了市民濱水體驗。

如今

市民可通過親水廊道

遊覽美舍河、鴨尾溪

盡享水清岸綠的生態成果

感受溼地入城帶來的生態福祉

一條河,一座城

血脈相連,協同共進

生態文明建設讓椰城更美好

編輯:程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