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楚國和吳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楚平王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弟,而且還追殺他,這當然是楚王對不起伍子胥了,楚國對伍子胥不公。可是伍子胥爲了私人恩怨,背叛父母之邦,帶領吳國軍隊攻陷自己母國的國都,並且把楚平王的墳墓掘開,鞭屍三百下。

用後世的道德標準來看,這簡直是漢奸,是大逆不道,不忠,不仁不義之徒。忠孝兩難全,伍子胥選擇了背叛,選擇了敵國。但是當時的人們以及先秦的人們認爲伍子胥做的沒什麼問題,而且還覺得做的很對,是烈丈夫,名垂於世的。甚至我們現在的人也是對伍子胥持正面評價的。

而明末清初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卻被萬人唾罵,遺臭萬年。當自己在前線抵抗外族時,爲國家禦敵時,而自己的女人卻被搶了。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靠清軍,開關迎敵。

同樣是復仇的火焰,同樣是爲了私人恩怨,爲何吳三桂和伍子胥的評價差那麼遠呢?

不僅僅是伍子胥,春秋戰國時還有衆多士子都是到其他諸侯國做事。像魏人張儀卻幫秦國搞魏國,還有商鞅,公孫衍這些都不是秦國人,卻都幫過秦國。這些人在當時並沒人說他們是賣國賊,賣國求榮,反而這些人都是青史留名。

吳三桂是不是太委屈了,自己的女人被搶了,難道還要忍着,而且還要投靠嗎?我想給誰都很難忍住吧,不僅僅是私人恩怨,這是侮辱,是羞辱。吳三桂當然是要爺們兒一點的,純爺們。

只是呀,吳三桂這個爺們做的卻把自己的祖國,族人給推向了火坑,可能這就是被後人罵賣國賊的原因吧。

而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各個諸侯國也有民族的概念,但是這民族概念也是和明朝時一樣的,雖然吳楚兩國是兩個國家,但都是炎黃子孫,並不是四夷的異族。而明朝時期仍是這樣的思想,他們做不到唐太宗那樣的民族平等。而對於漢族和滿族是區分的很清楚的,外族入侵和自己族人互毆是有着本質區別的。

先秦時期的思想是自由的,勇敢的,國家概念還沒有壓倒個人,復仇的火焰還可以毫無顧忌的燃燒,快意恩仇還是爲人所認可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伍子胥是爲不共戴天之仇,滅一國以解恨,這是大丈夫。而吳三桂時道德標準則是忠君愛國,個人恩怨不足道哉,無論是不共戴天之仇還是侮辱,都不能做違背民族國家的事情。

除了不同時期不同的民族和思想之外,吳三桂被罵的最主要的可能就是,吳三桂的衝冠一怒導致清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殺,漢人在滿清的統治之下水深火熱。而伍子胥滅楚主要是統治階級之間的軍事和政治的恩怨鬥爭,並沒有像清軍入關那樣變成民族之間的征服和統治。

總的來說,伍子胥時期的道德輿論環境更加寬容,而且伍子胥的動機也很單純。而吳三桂所處的輿論環境很差,而且吳三桂的種種行爲都是爲個人利益,是投機行爲,都是被人鄙視的。所以吳三桂僅僅是個衝冠一怒爲紅顏的純爺們,卻不是英雄好漢,而是賣國求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