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市江海区又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省考”中获评优秀——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近日通报了2019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情况,在被抽查考核的45个县(市、区、镇街)中,江海区综合评价等次为“优秀”,考核分数位列粤西片区第一名,全省第4名,排在江海区之前的均为珠三角片区乡村振兴先发地区,如广州的增城、白云,由此可知江海区的成绩含金量十足。

这已不是江海区第一次代表全市在乡村振兴省级考核中夺魁了,在去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考核中,江海区8个项目完成率100%,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该区还被省批复同意设立“2020年度江海区农村工作突出贡献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项目,成为全市第一个被批准设立农村工作类表彰项目的县级单位。

沉甸甸的荣誉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从2018年起,江海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出台江海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品质打造、全方位推进、普遍性受惠原则,党员干部们带领群众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引领乡村蝶变,追逐振兴梦想。

荣誉背后,江海区乡村振兴如何精准施策?如何迎来蝶变?接下来的振兴之路如何走?走进江海区便能找到答案。

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乌纱村“两委”干部带着村民们扮靓乡村。

江海之策:党建引领 全域振兴

“省考”获头名,是对江海区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肯定。本次考核分为必检村和随机抽检村两部分,从确定名单到正式迎检,时间十分短暂,第三方评估考核也不打招呼,江海区的第一名来之不易。据江海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海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按照全域一体化推进,不分先后,不论基础,不落一村,48个村(社区)统一高标准、严要求共同推进,无论到哪个村都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都有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

“乡村振兴工作一直与区委其他中心工作一体推进,成立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为组长,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为常务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每个重要节点,每项重要工作,主要领导现场督办,各级党员干部也纷纷俯下身子,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各项硬任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岑明俸认为,能够获此成绩,与江海区各级党组织强化责任担当,强力推进密不可分。

此外,江海区优先配优配强干部、优先保障“三农”发展要素、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四个优先”做法,同样体现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极大重视,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数据显示,江海区安排10%的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需求,2018—2019年投入超8.3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上自然村实现100%集中供水,4G网络和物流服务100%全域覆盖,“四好农村路”建设排在省、市前列。

自上而下的重视带来的“引力”不可小觑,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强势起来,一波波乡村振兴热潮在江海兴起。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们纷纷走出去,敲门招商赢转机,更赢得村民打心底的尊重;整治人居环境,党员干部先拆自家房,乡贤捐出祖屋建公园,帮助群众克服畏难情绪;整治基层软弱党组织,村“两委”大换血,补选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两委”干部们独当一面,基层党支部变成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随着一个个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被调派至街道、村(社区)重要岗位上,村民们也迎来了62名村(社区)第一书记。村里的大事小情,只要是为群众服务的,谋福利的,第一书记们都当成自家事来做,他们与村干部、群众一齐奋战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党组织整顿、协调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线,用脚步丈量乡村,学会了当地的“土话”,交了许多农民朋友,为村子带来了改变,让村民们既诧异又感动。如彭章瑞所言:“选派第一书记既是推动资源下沉基层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磨刀石’。”

江海之变:“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

近3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臭水沟能变清水河,后进村能成“网红村”,种下的葡萄藤能撑起农民的腰包,久不结果的荔枝树能焕发生机……江海区乡村振兴的脚步一路高歌向前,“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乡亲们的脸上纷纷泛起了笑容。

江海区的一切乡村之变,都从一场大规模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始。早在2018年,江海区便已提前发力,提出2018年内全区48个村(社区)要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任务,全力推进河道“五清”、违法建设整治百日攻坚,全部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清理村内垃圾、杂草树枝,清拆乱搭乱建,清理河道淤泥、漂浮物成了全区每个(社区)每天日常推进的工作。

“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江海区建立“一个村(居)、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个具本村特色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各村(居)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保持“千村千面”,打造了丰盛人家、七彩南堡、金桂园等一批示范点,涌现出丰盛村、英南村、直冲村、金溪社区等一批示范村(社区)。

“三清三拆三整治”让丰盛村华丽蝶变。

礼乐街道的丰盛村就是典型代表。多年前,丰盛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0万元,村路破旧不通车。在各级政府、社会力量支持下,该村率先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实施环村公路改造工程,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推进污水处理池整体工程,村容村貌巨变,老屋墙壁上绘有动漫,每家每户都有宽敞的林荫停车位,村心公园红花绿树掩映,清澈的河水里又出现鱼虾,村民们建起乡村民宿,曾经的困难村逆袭成为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在近几年里翻了8倍。该村的整治经验也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成为各兄弟区(市)学习的对象。

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治违”“四好农村路建设”“厕所革命”等作为主要“武器”,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江海区在实现100%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基础上,再发动城乡全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查漏补缺,实现农村面貌根本性改变,城乡保洁覆盖面、垃圾有效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与此同时,江海区还提前完成“厕所革命”,新建、升级改造公厕62座,实现了每一个村(居)至少有一个公共厕所的任务,卫生户厕普及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已达到100%。

乡村振兴的推进,让“绿水青山”重现,更让乡亲们改善生活的梦想变为现实。近两年,江海乡村生态游十分火热,生态农业发展正旺,从“七彩南堡—荷香生态园—长廊生态园—秾稼生态园达华生态园”热门乡村游路线,到火爆各大社交媒体,吸引网红博主前来打卡的江海儿童公园、彩虹村、江海云道“童话世界”,江海区乡村游客流量可观,“生态牌”也打得响亮,巨峰葡萄、桃花、南美白对虾等各类品牌农业产业兴旺,桃花节、葡萄节、生态旅游节等各节庆纷至沓来,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无形中进行了“第二次创业”,催生“美丽经济”。

可以看到,依托江海乡村特有资源,乡村的土地价值翻番,巨峰葡萄这一特色产业也成了一张金闪闪的“名片”。今年刚刚过去的礼乐葡萄节再次让江海区“霸屏”朋友圈——200多家葡萄园同时开放,采摘游玩、直播带货、特色乡村游多管齐下,仅开幕当天就吸引3万多人参与,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园里的葡萄也不简单,从采摘价15块一斤的巨峰葡萄到50多块的阳光玫瑰葡萄,各类高附加值的高端品种在江海落地,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2018到2019年,江海区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4.9%。

乡村美了,生活好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家乡盖新房、建民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开始向江海乡村回流、回乡创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也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家住外海街道金溪社区的谭玉芬,大学一毕业就回到社区工作,目前在社区集体企业——金溪制氧厂担任注册安全工程师。她说:“回到家乡待遇不比大城市差,社区福利特别好,环境美,上班近,更有归属感。”

江海之机: 串珠成链 显特色树品牌

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振兴的实践仍在继续,江海区乡村振兴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今年,江海区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已进入最后一个年头。劳茂昌认为,年底前“三年取得重大进展”这一目标可以实现,但江海区仍要借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三区并进”发展格局之机,继续补短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一直以来,江海区努力探索具有江海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

今年4月,江海区引进一批湘莲,种植在江海区都市农业生态公园核心启动区的荷香生态园内,经过精心打造,游客们不仅能在园子里欣赏到数百亩荷花的壮美景观,还能吃莲子、泛舟荷塘上,体验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在乡村振兴路上,一批美丽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都市农业生态公园,是江海区“三区并进”战略中建设都市农业生态区的重要抓手项目。今年初,江海区明确提出,要建设好生态公园870亩核心启动区,打造高质量的,集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农业产业试验田和精准扶贫田间。同时,把该项目同区内其他大规模现代化产业园,农业观光、产业项目串联在一起,串珠成链,打造江海特色,持续加快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速度。

据悉,江海区都市生态农业公园仅启动区就有近千亩,规划面积上万亩,未来将以“一廊四区”为格局,打造接驳20公里城央绿廊的乡村绿廊,莲藕种植区(荷香生态园)、学农互动区、无公害蔬果种植采摘区、休闲渔业区,大规模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引进台湾青枣等名品果类,经营天然无公害蔬果园,还计划搭建新潮前沿的乡间互动采摘区,游客可认领田块,体验农耕生活。

“下了大力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给江海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彭章瑞指出,发展现代化、高附加值农业,才是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必然之举,未来江海区也将引入更多新业态精品项目,实现“点上出精品、线上是风景、面上可示范”,进一步实现城乡同频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门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