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我們對愛迪生所說的這句話耳熟能詳:"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對此,很多家長都堅信孩子不夠聰明就是因爲不夠努力,並且加強了孩子學習強度或者是練習強度。殊不知,很多時候孩子的付出沒有成效,可能是"努力錯了方向"

最近一段時間,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的教學視頻在網絡上走紅,視頻中激情的演奏讓人不得不感慨到朗朗的過人之處。這位天才鋼琴家,3歲時正式師從瀋陽音樂學院的朱雅芬教授學習鋼琴。在朗朗5歲的時候,在東三省少年兒童鋼琴的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在11歲的時候參加德國第四屆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並且獲得第一名,同時獲得了傑出藝術成就獎。

11歲時就已經拿到了國際鋼琴獎名揚四海,這讓很多家長感慨道:別人家的孩子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同時也不經讓家長疑惑道:自家孩子是付出努力了,但是卻成效甚少,難道自家孩子的智力真的比不過別人嗎?

看過朗朗自傳的人就會知道,朗朗在兩歲多的時候因爲看了《貓和老鼠》對其曲子非常感興趣,接着就是買了鋼琴開始練習鋼琴。而朗朗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都是日復一日的練習鋼琴,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在三、四的年紀裏,每天練習鋼琴至少2小時,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而在7歲後,每天花在練習鋼琴的時間上更是不少於6小時。

《異類》一書上提到: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雖說一萬小時的練習,是成爲天才的必備條件。但是天才的數量總是非常少的,要成爲天才一類人物,更多的是離不開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而你的孩子付出時間得不到收穫,很可能是努力錯了方向!

一、 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呢?

"刻意練習"一詞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首次提出的。這種實踐方法的核心是假設,專家水平是逐步培訓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小任務供訓練者按順序完成。 這些小任務必須是訓練者不能做到的,但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的。完成這種鍛鍊需要學員高度集中注意力,這與常規鍛鍊或娛樂性鍛鍊完全不同。

簡而言之,刻意練習與普通練習不同。刻意練習不能重複地、不加思考地去做過去一直在做的動作,就像是流水線工作一樣,而是要建立一套反饋體系,幫助我們成就高效而驚人的勤奮成果。

你要求你的孩子每天堅持練習一個小時鋼琴,但是一個月下來,老師說她並沒有進步多少。這是因爲孩子只是機械地在完成"每天練習鋼琴一小時"的任務,一個月下來自己沒有收穫或者感受到什麼,自然就沒有進步,這樣子機械化地練習下去,再多10000個小時,孩子也成爲不了鋼琴天才。

二、 想要"刻意練習"學有所成,必須要做到以下四點。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到了很多如何做到刻意練習,我總結了一下四點:

1、學習需要跳出"舒適區":

心理學家將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分爲三個層次,每個層次都嵌套在一起:最裏面的一個層次是"舒適區",這一層代表我們已經可以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表示在這裏我們暫時無法學習到技能。而中間一層是"學習區",人們只有跳出舒適區,在學習區進行學習練習,纔可以取得進步。這也是我們常說:我們需要學會跳出舒適圈。

所以當孩子在訓練時候,應當每天增加一點難度,當孩子覺得累的時候應該鼓勵一下孩子克服一下困難。畢竟,原地踏步就等於永遠沒有進步。

2、明確目標,並且進行大量細節化重複的訓練;

當孩子剛開始學習騎單車的時候,我們常常鼓勵孩子:"等你學多幾次就會了。"

當孩子學習游泳的時候,我們會說道:"一開始不會很正常,等你遊多幾次,多喝幾口水就會了。"

當孩子上完課寫作業的時候,看到孩子對陌生的知識不太能掌握,我們也會說到:"題目做多幾次就會啦!"

由此可見,從不會到會的祕訣就是重複。但是這種重複並不是娛樂一般的練習,而是根據每次自己的情況進行練習,就像"哪裏不會學哪裏"。在正規的音樂訓練中,十分強調"分模塊"練習,就是在整體曲目過了一遍之後,將學生不會的模塊進行分解練習,慢慢學習掌握,並且注意到技巧要點,直到學會。

3、在訓練過程中保持獲得有效的反饋

古人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進行刻意訓練的時候,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在訓練過程中,最好讓老師隨時指出好壞,訓練者必須能夠隨時知道練習的結果。 沒有反饋的練習就意味着沒有實踐:如果只是盲目地訓練,那麼結果將不會變得更好,並且有可能在錯誤的基礎上一錯再錯。 在某種程度上,刻意練習的訓練核心是圍繞錯誤展開的,受訓者必須對自己犯的錯誤極爲敏感:一旦發現自己出錯了,就應該感到非常不舒服和尷尬,並且進行反省,直到錯誤得到糾正爲止。

所以,當孩子在學習某些新技能時候,最好是跟着一位專業人士進行學習,或者是通過視頻錄製後發現錯誤。

4、堅持養成訓練的習慣

朗朗成爲世界著名鋼琴家之後對鋼琴的練習並沒有懈怠,他曾經透露到保持優秀的習慣:"我每天都堅持鋼琴2小時,我覺得如果沒有練習鋼琴,就等於我是在做着一個慢性自殺的行爲。"

相信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一個人再有天賦,沒有訓練,他一定成不了天才。所以,作爲家長的我們應該成爲監督者,培養孩子養成堅持訓練的習慣。

三、 那麼,怎麼讓孩子從小養成"刻意練習",贏在起跑線上呢?

1、 在做事情之前明確目標,讓孩子專注地完成這件事,並且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很多孩子有拖拉的習慣,比如喫飯喫一個小時、寫作業可以墨跡到12點……對此,作爲家長的我們,可以在孩子完成這件事情之前明確目標,規定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並且設立一個鬧鐘進行提醒。

學習專注於某件事可以大大提高練習的效率。然後根據計劃,專注於在一定時間段內做某事。並且在此過程中,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玩手機或者大聲喧譁等,影響到孩子。以此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同時也可以進行獎勵制度,當累計多少次完成任務後,可以獎勵孩子週末去遊樂園之類的。這樣子做不但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親子關係。

2、 嘗試養成問孩子"你覺得怎麼可以更好"的習慣?

當完成任務後,我們可以問孩子們是否有任何方法可以提高這段時間的效率。然後,可以根據孩子提出的建議在下次進行實踐並繼續練習。

或者是當遇到問題的時候,詢問孩子有沒有什麼解決方法,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以及增加參與度。

3、 在訓練時候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得到及時的反饋。

這個反饋不是家長"在雞蛋裏挑骨頭",更不是一味地大聲指責,這是需要客觀地給孩子指導,說"我覺得這裏哪裏哪裏有點不對,我看老師教的時候好像是這樣子的,你覺得呢?"家長要用商量的語氣與孩子交流,這樣子可以更加容易接受建議。並且在提出錯誤的時候也要給出具體、清晰的地方,不然孩子也不知道需要改正哪些錯誤,保持哪些優點。

我是曉涵,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