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月初入梅,申城的梅雨季已超過41天。“超長在線”的梅雨天,爲城市平穩安全運行增添了不小壓力,也爲百姓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考驗着每位堅守崗位的職工。雨中,暖心的故事不斷上演,從把深夜當白天的軌交維保職工、24小時守護老城廂居民的房屋應急維修突擊隊,到一絲不苟的客運班輪船長,再到城市保障末端的老港職工,全城職工齊心協力、防微杜漸,共同守護着城市有機生命體和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所有人都期盼出梅的時節,本報記者分多路探訪各行各業的防汛職工,記錄他們的奉獻瞬間。

■ 勞動報記者 柴一森 黃嘉慧 陳琳 李佳敏 裴龍翔

軌交維保:

暴雨也阻擋不了檢修的步伐

午夜零點,當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漸入夢鄉時,一支由6人組成的地鐵維保小分隊已在三號線東寶興路站集結完畢,即將開啓一天的工作。爲應對“梅”完沒了的暴雨和即將到來的颱風季,他們要登上地鐵高架橋,對線路兩側的隔音屏等設施進行巡檢和加固。

在實地體驗過程中,記者發現,雖然周邊有零星燈光,但高架橋上仍是黑洞洞的。在這裏行走你得格外小心,不然踩到泥水裏打滑,或是被鋼軌絆上一跤,磕破皮、出點血已經算是運氣好的了。後來,記者在手電筒的幫助下,才勉強跟上大家的腳步。

不過,對於這些“夜行俠”來說,這樣的路早已是家常便飯,他們手中的電筒,更多的是用來照射軌道兩旁的隔音板。“這裏好像鬆了,我上去看看,架梯子。”維保人員彭小東說着跨過軌道,熟練地爬上梯子,接過同伴提來的手槍鑽,朝着略有鬆動的鉚釘用力鑽去。

其實,不僅僅是隔音屏,維保人員平日裏們還要對沿線各類設施進行巡查,比如高架橋兩側的樹木、廣告牌,甚至是居民樓。“哪怕是一節樹枝飛進線路,都會帶來安全隱患。”上海地鐵維保公司工務分公司綜合大修部經理沈至毅說。

從東寶興路站到虹口足球場有將近兩公里的路,6名“夜行俠”們靠看、靠聽、靠摸、靠搖,沿途對每一處設施進行反覆確認,彩鋼板鬆了就用鐵絲繫緊,隔音屏晃了就用鉚釘打牢,在近一個小時的巡檢過程中,大家幾乎不閒聊,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軌道兩側,目光如鷹一般,搜索着每一個“獵物”。

就在大家快到虹口足球場站的時候,一場暴雨澆了下來。“同志們加快步伐!”沈至毅一邊招呼着大家,一邊趕緊把手中的電鑽放回工具包。“來場雨也好,正悶着呢。”彭小東扯了扯衣袖,開玩笑地說,“不過,這雨和上週比起來小意思了。”他的話引得大家都笑了。

回到東寶興路站時,已是午夜兩點,大家被大雨淋了個透,衣服和褲子以非常不適的姿態緊貼在身上,腳上則像踩着吸飽了水的海綿一樣,格外沉重。但沈至毅卻笑着說,每到夏季遇上暴雨,大家寧願脫了雨披,因爲這樣既涼快又不會讓自己變得很笨重。凌晨四點,在地鐵基地門口,一些早餐攤已陸續出攤,有的在煎油條,有的在攤羌餅,街上慢慢有了煙火氣。聞着食物香,“維保人”回到辦公室,換下捂了一夜的溼衣服,點上蚊香,他們打算在辦公室“對付”一夜,一張普通的沙發就是他們的“牀”。

■ 攝影 柴一森

虹房集團: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6月15日:暴雨,解決溧陽路1040號小區積水問題……7月10日:大雨,排除邢家橋北路172號居民家塑料吊頂脫落險情……7月13日凌晨:四川北路多倫路路口總水管爆裂,居民家排水搶修……7月上旬:清理川公路166號廢棄廠房屋頂平臺垃圾、疏通落水管道……”在虹房集團上海川北物業有限公司,一本特殊的“防汛日記”,記滿了上海入梅後川北物業公司搶修與排除各類險情的情況。

今年上海黃梅雨季特別長,被大家戲稱是“暴力黃梅”。對川北物業來說,又有更爲現實的難題擺在面前,其管轄範圍極其特殊,50萬平方米左右的老舊公房,21萬平方米左右的歷史保護建築,都對梅雨季和防汛防颱期間物業公司的查險、維修,提出了更大挑戰。

雖然每年都會提前做足準備,但應對挑戰,川北物業依舊不敢有絲毫鬆懈。此前,川北物業便已成立了由董事長總經理領隊的“防颱防汛突擊隊”,這支“精英部隊”不僅包括川北物業的黨員幹部、團員青年志願者和一線職工40餘人,更有專屬老房維修的“馬師傅便民服務隊”加入其中,讓防颱防汛工作如虎添翼。

6月15日下午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至今仍讓突擊隊員們記憶猶新。上海的天空忽暗、電閃雷鳴,不一會兒更暴雨如注,彷彿天被捅出一個“窟窿”。此時,川北物業接到消息,位於虹口區溧陽路1040號42室底層的居民家中進水,情況十分緊急。第一時間,突擊隊員們便整裝待發冒雨趕往現場。可到現場一看,突擊隊員驚呆了,僅能容納一人通過的狹長弄堂裏,積水早已漫過成年人的腳踝,給搶修和居民出行造成了極大不便,“再晚一步可能受影響的居民就更多了。”居民看到冒雨前來的突擊隊員彷彿看到了“救星”,原來是這戶人家的老舊水泥門坎(木門檔)有了裂縫,家中才進了水,隊員們也不多言,積水清理、管道疏通,熱火朝天地着手搶險起來。汗水混着雨水,從隊員們的臉頰上流淌下來,可沒有一人顧得上擦拭……很快,這戶居民家積水就被隊員們清理乾淨。臨走時,細心的搶救隊員又發現該戶居民家因爲進水地面產生了裂縫,隊員們即刻放下手中設備,蹲着修補起了裂縫。爲減少此類底層居民家進水的情況,川北物業之後又積極與街道、市政聯繫,再次徹底疏通、清理窨井,解決隱患,在多方努力下,此處在其後的幾場大雨中,也經受住了考驗,再無積水情況發生。

爲了讓“防颱防汛突擊隊”真正發揮作用,川北物業還建立起了重點人員通訊聯絡網,執行24小時值班,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切實解決居民“急難愁”問題,守護一方“風雨無憂”,爲老城區居民生活安全提供最好的保障。

崇明客輪:

不管雨多大都要護人車安全

連日來的暴雨讓上海再一次被洗刷,而在這座城市的東北角,四面環水的崇明也躲不過江水水位上漲的影響,特別是每日穿梭在市區與崇明三島之間的水路客運,更容易受暴雨來襲、長江口泥沙等影響。記者專程乘坐崇明客輪公司的龍馨嘉園輪船前往崇明,體驗水路客運受梅雨的影響以及航行安全保障。

早上五點半,龍馨嘉園輪船船長範俊超打開手機,首先便是查看當天的天氣預報,每天如此。“不僅看溫度,更要確定今天的降雨、潮汐及風向等各個方面。”他笑着說,天氣是船員們最好的朋友,因爲只有瞭解天氣,才能戰勝它,保證船上一切安全。“還記得前年的颱風次數特別多,去年利奇馬的影響力是歷年之最,今年梅雨季以來雨水就沒斷過,而這些對我們的航行都有很大的影響。”事實上,與很多人印象中水位漲勢會影響到航行不同,水位低對於輪船航行有着更深的影響,“俗話說水漲船高,若航行時水位高於2.5米,輪船航行一般都會加速,航時是70分鐘;而到了落潮時水位低於2.5米,輪船則要繞道而行,選擇水位更高的航道行駛,而航時一般要達90分鐘。”他進一步解釋道。

作爲一名有30年航齡的老船員,範船長坦言,相較於全天的暴風雨,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更爲麻煩,“就怕早上看預報時是‘風平浪靜’,到了中午‘狂風暴雨’驟降。如此一來,這次航行可就‘太熱鬧’了。”他笑道。正因爲此,所以在日常啓航前,設備安全檢查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序,暴雨大風的來臨讓船面甲板更爲溼滑,而關鍵設備性能完好與否決定着這天的航行是否安全。

範船長所在的龍馨嘉園輪船主要航道爲石洞口-南門,一旦碰到惡劣天氣,長江吳淞口的江水容易帶着泥沙一併向下衝擊,此時泥沙會扎堆積累在水下,對輪船的正常航行形成阻礙。因此,像動力阻機、發電機等設備出發前的檢修就顯得尤爲重要。

除此之外,錨纜機這類設備也是風雨天氣下必修項目,雨勢、風力一旦大起來,輪船還存在着無法停靠的問題,“這時候一方面需要我們的船員第一時間與港口聯繫,找尋避風口停靠;另一方面客艙服務員工也要向客艙乘客進行耐心的解釋和安撫。”

隨着當天最後一批整船420人、28輛標準車順利到達南門港,“是不是可以下班了?”“還要再看一下天氣預報!”範船長解釋道:這時再看天氣預報主要是爲了防止輪船停靠時發生惡劣天氣的情況,“一旦突然大暴雨或是特強大風來襲,若依停靠在碼頭,則有向內傾翻的危險。”邊說着,他邊拿出航行日記,記錄下當天的航行情況,“這樣纔算是完成一天的航行。”

■ 攝影 李成溪

老港基地:

防颱防汛勤練兵早行動

6月入梅以來,一場接一場的暴雨洗刷着上海的每一個角落。老港生態環保基地作爲上海垃圾處理系統中末端處置“一主多點”的“主要”基地、亞洲最大的廢棄物綜合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基地,“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給這裏的生產作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填埋場最怕下雨,連續不斷的暴雨加大了生產壓力,綜合填埋場、焚燒廠、溼垃圾的滲瀝液來水量會激增,” 上海城投環境老港處置公司總經理陳躍衛介紹,老港基地歷來高度重視防颱防汛任務,從修訂防颱防汛應急預案到提前“練兵”,從責任落實到組織汛期前大檢查,並專門成立“水管家”管理平臺,“自來水、生活污水、地表水、垃圾水、外排尾水”等“五水”疏導有序,有效管理,每一項工作都立足於“防”,着眼於“細”。用老港處置公司工會主席嚴賽花的話來解釋,“正因爲準備充分、人員齊備,應急預案合理有效,即使在暴雨天氣中,職工們也不會緊張,而是更加警惕,工作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如遇突發事件,也能及時應對。同時公司工會着眼於不斷改善工人的作業環境,做好後勤保障,解決工人的後顧之憂。”

第三分公司推挖機班班長沈燕就是安全生產“守護者”的先行部隊。爲保障汛期的生產安全,他在做好日常防疫工作後給自己“派發”了新任務——在給作業設備清潔消毒後,他仔細檢查每臺設備的水、電、油是否正常,確保這些設備的使用安全。深知雨水是填埋作業的“天敵”,雨污水分流工作成爲重中之重,每天,沈燕帶着組員冒雨深入填埋場,開膜作業,儘量減小作業暴露面,有序安排卸載車輛進入卸料平臺,安全快速地卸載駛離。當雨勢變大時,他和組員便提前通知後續車輛暫停進場,迅速組織人員覆膜、壓塊,避免大量的雨水滲入填埋堆體,及時做好雨污水分流。與梅雨天氣“肉搏”有張有弛,工作加班加點連軸轉,他從沒叫過苦,說過累,只是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對這份平凡工作的熱愛:“作爲一名推挖機工,更應該做好託底保障,發揮好一枚螺絲釘的作用。”

爲防汛冒雨工作也是老港人這些天的家常便飯。日前,氣象臺發佈“暴雨+大風+雷電”“三黃”預警,讓本就緊張的防汛形勢更加嚴峻,“乘風破浪”的老港職工聞“汛”而動。當天,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安全員陸偉清、預處理主操張勇冒雨,對作業現場各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尤其是仔細查看預處理配電間地下電纜井是否有滲水,杜絕電纜線浸泡水中造成漏電情況。不僅如此,相關崗位職工及時清理道路雨水下水口,保證排水溝暢通,防止積水引起牆面滲水等一系列問題,及時清除暴雨帶來的各種生產隱患。

梅雨即將過去,颱風又蓄勢待發,老港職工將繼續爲上海城市的安全運營築起防線,成爲保障末端最動人的風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