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泰戈爾以其散文詩集《吉坦賈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爲東方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人,從此在世界文壇聲名鵲起,1924年,泰戈爾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花了50多天的時間遊覽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濟南、太原、漢口等城市,民國情詩大師徐志摩一路陪伴。

1913年,泰戈爾以其散文詩集《吉坦賈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爲東方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人,從此在世界文壇聲名鵲起,1924年,泰戈爾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花了50多天的時間遊覽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濟南、太原、漢口等城市,民國情詩大師徐志摩一路陪伴。

因爲父親林昌民是接待團的一員,林徽因陪泰戈爾去了一些地方,梁思成雖然也參加了,但時間不多,至此,身着長衣便衣的老詩人林徽因如花般絢爛,徐志摩又瘦又瘦,似乎形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三友圖,在與幾個年輕人的接觸中,泰戈爾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他們感情中微妙的異常。

讓我們來看看1924年故事的背景,今年,徐志摩27歲,三年前因爲追求林徽因,他與張友愛離婚,被拒絕後,他仍心有餘悸,泰戈爾訪問中國時,他們又見面了,今年,林徽因20歲,他在泰戈爾訪華期間的出色表現給文藝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梁思成今年23歲,泰戈爾離開後,他和林徽因在一起,開始了在美國的學習旅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的傳奇故事發生得詭異而微妙,泰戈爾是一位觀察力和判斷力都很強的資深詩人,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這三個人在光明無雲的表面下湧動的暗流,在離開中國之前,泰戈爾送給林徽因一首短詩。

泰戈爾森林

藍天。

愛上了綠色的地球。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息,唉。

雖然這首詩只有三句話,但寫得很好,任何一個瞭解林、徐、梁三人情感史的人都能理解它的魅力,泰戈爾用象徵手法突破了三者之間的特殊關係,這首詩體現了他敏感而細膩的文學特徵。

“天”無疑是指徐志摩,“地”指林徽因,天是藍的,地是綠松石的,兩種顏色的相似意味着徐志摩和林徽因有着相同的興趣,他們都是文藝青年,熱愛文學,喜歡寫詩,在黑暗中,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力。

這是一個非常恰當和浪漫的比喻,正是因爲它們的相似性,纔有了相互影響和相互反省的可能,當徐志摩瘋狂追求林徽因時,林徽因真的很感動,這是“藍”與“綠”的相似反應;同時,大師的意見是,他能看透天地,卻能讓大家明白,這種能力真的很強大。

然而,天地合一是不可能的,甚至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泰戈爾對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預測,他認爲他們最終不會在一起,這不僅是因爲世界不能崩潰的規則,也因爲其中有一股“微風”,但是誰是微風?

“微風”的意思有兩種解釋,第一個是指梁思成,與徐志摩相比,他認識林徽因的時間很晚,可以算是夾在兩人之間的後來居上,泰戈爾看到梁思成對林徽因情有獨鍾,並指出面對看似遠近的徐志摩,梁思成不得不嘆氣。

第二個是指包括泰戈爾本人在內的旁觀者的眼睛,林昌民的阻撓、徐志摩的多愁善感、世俗的批判等等,各種因素糾結在一起,導致徐志摩與林徽因沒有任何關係,因此,旁觀者只能看清事實。

是的,徐志摩就像天空的藍色,很高,但是不穩定,他熱愛自由和浪漫,追求新鮮和幻想,然而,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腳踏實地的綠人,刻苦學習,追求現實,不同世界的人是無法聯繫在一起的,泰戈爾早就預言了徐志摩的末日,他將無法阻止美麗。

這是一部充滿情感和強烈表現力的傑作,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卻清楚地描述了民國時期一段難忘的愛情,也許愛情就是這樣,你試着去看藍天,不如低頭看看地上的綠色,換個角度,你就能找到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美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