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的“敲门砖”

热播剧《三十而已》最近上映,其剧情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包括曾经在城市打拼过的人,也包括漂泊在外独自面对压力的人,大家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全职太太顾佳在为儿子上学找关系时,结识了上流社会的王太太,当她看到王太太客厅挂的是莫奈真迹《睡莲》时,顿时被震撼到了,此后便一直努力挤进太太圈,为此不惜花光积蓄买一个几十万的奢侈品包。

很多人不禁感慨真是太急功近利了,但归根结底顾佳是为了儿子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当初我们(指她和她老公)没经历过的,一定要让孩子能够拥有!”

所以在顾佳看来,几十万买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奢侈品包,而是一个通往上流社会的“门票”,但这一切都有用么?

稍微有些阅历的朋友往往会心一笑,看样子精明的顾佳要失望了,因为奢侈品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历史。

奢侈品简史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便逐渐开始用一些隐形手段,来区分不同阶层的人类,贵族的称号、印度人的种姓、以及神权统治下的称号加持,都是手段而已,但这种方式未免简单粗暴了些,让很多底层百姓一下子无法接受。

于是乎,他们中的一部分改用物质来彰显自己高贵的身份,凯撒手中的中国丝绸,英国王室杯中的茶叶,在当时都是世界级的奢侈品,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但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是西方主宰的时代,于是乎欧洲传统的手工作坊反倒成了世界级的奢侈品,从机械腕表,到《三十而已》中提到的名牌包包,都属于此类。

人们将其当作身份的象征,不惜为之一掷千金,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如今被国人追求艳羡的奢侈品,在它们的原产地西方世界早已经“过了时”,甚至很少与人问津,真正购买这些豪奢的其实是最近崛起的东方国家,比如上世纪末的日韩,以及本世纪初的中国。

也只有像英国王室那样,几百年前的遗留下的帝制遗蜕才会依旧坚持奢侈品的格调,对于西方真正的精英阶级,早已经不需要用奢侈品彰显身份,并区分于普通人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更高级的玩法。

或者直白的说,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社会阶层已经彻底固化,再也不需要用物质来区分彼此的身份,几代人积累下的鸿沟,已经彻底杜绝了阶层“互通”的可能。

西方人对奢侈品的不感冒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而相比较起来,刚富起来的国人的确有些显得不自信了,这一点从对奢侈品的追逐中不难看出,毕竟中国富豪骤增是从2000年加入WTO开始的,距今也才不过20年而已,一切都太快,一切都来得太早。

顾佳注定会失望

简单了解完奢侈品的历史,我们再来看《三十而已》中买名牌包包的顾佳,虽然她足够优秀,也足够主动的去融入太太圈,并试图成为她们中真正的一员,但她注定是要失望了。

因为奢侈品看上去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实际上起到的是阶层壁垒的作用,你原本属于什么样的收入群体,应该处在哪个层次,并不会因为一个名牌包包而得到改变。

顾佳有意掩耳盗铃,富太太们却人人心知肚明,刚开始或许会假意接纳,其实她们是希望像看猴子那样看自诩为精英,比谁都聪明的顾佳当着她们的面出丑,满足她们有些扭曲的虚荣心罢了。

所以船夫大胆预测,在接下来的剧情中,顾佳很可能会被富太太们集体“打脸”,她最终也会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真正强大并有一定稳定的经济基础,便会很自然地被这个圈子吸纳进去,进而赢得相应的尊重。

拔苗助长的事情之所以做的人不多,一是风险太大,二是可能失去的更多,顾佳,醒醒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