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的“敲門磚”

熱播劇《三十而已》最近上映,其劇情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包括曾經在城市打拼過的人,也包括漂泊在外獨自面對壓力的人,大家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全職太太顧佳在爲兒子上學找關係時,結識了上流社會的王太太,當她看到王太太客廳掛的是莫奈真跡《睡蓮》時,頓時被震撼到了,此後便一直努力擠進太太圈,爲此不惜花光積蓄買一個幾十萬的奢侈品包。

很多人不禁感慨真是太急功近利了,但歸根結底顧佳是爲了兒子能夠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用她自己的話,就是“當初我們(指她和她老公)沒經歷過的,一定要讓孩子能夠擁有!”

所以在顧佳看來,幾十萬買的不是簡單的一個奢侈品包,而是一個通往上流社會的“門票”,但這一切都有用麼?

稍微有些閱歷的朋友往往會心一笑,看樣子精明的顧佳要失望了,因爲奢侈品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背後的歷史。

奢侈品簡史

人類自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便逐漸開始用一些隱形手段,來區分不同階層的人類,貴族的稱號、印度人的種姓、以及神權統治下的稱號加持,都是手段而已,但這種方式未免簡單粗暴了些,讓很多底層百姓一下子無法接受。

於是乎,他們中的一部分改用物質來彰顯自己高貴的身份,凱撒手中的中國絲綢,英國王室杯中的茶葉,在當時都是世界級的奢侈品,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徵。

但正所謂風水輪流轉,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是西方主宰的時代,於是乎歐洲傳統的手工作坊反倒成了世界級的奢侈品,從機械腕錶,到《三十而已》中提到的名牌包包,都屬於此類。

人們將其當作身份的象徵,不惜爲之一擲千金,但細心的人會發現,如今被國人追求豔羨的奢侈品,在它們的原產地西方世界早已經“過了時”,甚至很少與人問津,真正購買這些豪奢的其實是最近崛起的東方國家,比如上世紀末的日韓,以及本世紀初的中國。

也只有像英國王室那樣,幾百年前的遺留下的帝制遺蛻纔會依舊堅持奢侈品的格調,對於西方真正的精英階級,早已經不需要用奢侈品彰顯身份,並區分於普通人了,他們已經適應了更高級的玩法。

或者直白的說,是因爲他們自身的社會階層已經徹底固化,再也不需要用物質來區分彼此的身份,幾代人積累下的鴻溝,已經徹底杜絕了階層“互通”的可能。

西方人對奢侈品的不感冒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而相比較起來,剛富起來的國人的確有些顯得不自信了,這一點從對奢侈品的追逐中不難看出,畢竟中國富豪驟增是從2000年加入WTO開始的,距今也纔不過20年而已,一切都太快,一切都來得太早。

顧佳註定會失望

簡單瞭解完奢侈品的歷史,我們再來看《三十而已》中買名牌包包的顧佳,雖然她足夠優秀,也足夠主動的去融入太太圈,並試圖成爲她們中真正的一員,但她註定是要失望了。

因爲奢侈品看上去是上流社會的敲門磚,實際上起到的是階層壁壘的作用,你原本屬於什麼樣的收入羣體,應該處在哪個層次,並不會因爲一個名牌包包而得到改變。

顧佳有意掩耳盜鈴,富太太們卻人人心知肚明,剛開始或許會假意接納,其實她們是希望像看猴子那樣看自詡爲精英,比誰都聰明的顧佳當着她們的面出醜,滿足她們有些扭曲的虛榮心罷了。

所以船伕大膽預測,在接下來的劇情中,顧佳很可能會被富太太們集體“打臉”,她最終也會明白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身真正強大並有一定穩定的經濟基礎,便會很自然地被這個圈子吸納進去,進而贏得相應的尊重。

拔苗助長的事情之所以做的人不多,一是風險太大,二是可能失去的更多,顧佳,醒醒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