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趣讀合肥】廬州古韻邂逅網紅傳奇——魚米之鄉槐林鎮 巢湖南岸風景線

合肥,古稱廬州、廬陽,

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均發源於該地而得名。

境內名勝古蹟衆多,

穿越千年仍流淌着濃濃的古風古韻。

如今,合肥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高地、國內具有領先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內陸開放新高地、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底蘊豐富、人文薈萃,有着諸多優美獨特的文化景緻。而隨着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注入到城市中,我們的目光,也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美學中的雕樑畫棟,還要看看現代構造元素,那些光影和色彩斑斕着這座城市,爲奮力打造“五高地一示範”奠定堅實基礎。

讓我們沿着廬州古韻,

“邂逅”網紅傳奇。

文藝君將帶領你一起,

感受這座城市

獨特的地域魅力和別樣的城市風情。

上期文末的問題你知道嗎?

它就是巢湖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的

槐林鎮

巢湖市槐林鎮位於風光秀美的巢湖南岸,依山傍湖,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是安徽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鎮、漁網產業集羣專業鎮、中國漁網第一鎮、安徽省產業集羣專業鎮示範點、安徽省生態鎮、合肥市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鎮。

“漁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撐開船兒撒下網,一網魚蝦一網糧……”據民間傳說,槐林鎮是黃梅戲《天仙配》中董永的故鄉。相傳槐林半島的槐林嘴,有一棵千年槐蔭樹,她就是當年董永與七仙女婚配的老紅媒。美麗的傳說無從考證,但董永遇仙的故事,發生於兩漢時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時就有“一網漁蝦一網糧”,足見漁網歷史之悠久。2001年12月,考古人員從烔煬鎮唐咀水下古城遺址中發現了漢代時期的銅質魚鉤和陶製的漁網鉤墜,也佐證了漁網的久遠歷史。而最能直接證明槐林鎮漁網歷史的,是離該鎮東500米的“神墩”,其高約5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1985年5月,考古人員的腳步聲打破了“神墩”數千年的孤寂,縝密有序的挖掘給人們帶來了意料不到的驚喜:大量的商代晚期和周代陶罐、陶鼎、陶網墜、碎銅片及磨製石斧等器物重見天日。據考證,“神墩”實爲商周時代部落聚居的村落遺址。這一重大發現,尤其是“陶網墜”的發現,一下子將槐林鎮的漁網史追溯至3000多年前,這爲“中國漁網第一鎮”的崛起,烙下了毋庸置疑的古老歷史印記。

○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槐林漁網

槐林鎮漁網產業起源於傳統的手工業,有文字記載的就有200多年的歷史。那時,湖邊的漁民一邊種田,一邊打魚。一開始他們用麻搓線織網,隨着養蠶業的興盛,人們開始用蠶絲織網。即使到上世紀80年代,原料充足的尼龍絲、錦綸絲問世,槐林漁網也還是走手工織網的路子,漁網種類有:四角網、夾網、蝦罾網、鯵絲網、粘網、旋網、拖網等淡水漁網。1993年,第一臺織網機的引進,給槐林漁網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生產效率較以往手工編織有了成百倍的提高。漁網專業化生產模式迅速形成,並不斷髮展,給槐林人帶來了充足的就業機會,從根本上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收入。1998年,依託企業改制,在政府的規劃、扶持和政策的支持下,漁網經濟逐漸成爲槐林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產、供、銷爲一體的漁網產業羣逐步形成並發展。漁網的種類更加多樣、齊全,漁網由淡水走向深海、由國內走向國際,逐漸將漁網的傳統產業變爲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風光,漁民撒下千重網來,萬擔魚蝦呀堆滿艙……”一曲《巢湖好》唱出了巢湖人的心聲,也唱出了槐林人的希望。槐林漁網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打拼發展,創出過輝煌。尤其是近40年來,漁網生產經歷了自給自足、自我發展、掛戶聯營、貿工農一體化、產業集羣發展的五大階段,實現了從分散到集中、從手工到機械、從內河到海洋、從國內到國外、從品種單一到多元化和系列化、從上門推銷到訂單生產和網上交易的六次飛躍。其產品遠銷獨聯體諸國及非洲、南美洲、歐洲和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槐林鎮已成爲“中國漁網第一鎮”,漁網加工業已成爲該鎮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全國最大、國際知名的漁網生產基地、漁網出口基地。

近幾年,環巢湖旅遊開發,實施馬尾河入湖口溼地生態修復工程,溼地已形成上有水鳥棲息、下有魚蝦戲水的景觀帶。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也吸引遊人紛至沓來。槐林的馬尾河溼地漸成巢湖南岸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END

明天我們去哪裏呢?

提示來啦~

↓↓↓

因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黃穰屯兵於此而得名。

這裏盛產毛竹,有着萬畝竹海,

在江北毛竹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

你猜到是哪裏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