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熊森林中的“戰逃反應”

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座荒無人煙的森林裏,突然一隻大灰熊跳了出來,攔住你的去路。那一刻,你會如何反應?正面迎擊,轉身逃跑還是僵立不動?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懼時,我們的行動是由應激反應系統決定的。在看到熊的一瞬間時,大腦立刻發出警報,告訴你要害怕,因爲熊很危險!接着腎上腺素進入血液中,我們的心跳加快,瞳孔放大,氣管張開,血壓升高。這些變化將提供血液,氧氣,能量和膽量來啓動我們的身體,正面迎戰這隻灰熊,或者轉身逃跑。如果能成功逃跑並回到安全地帶,身體則會隨後啓動“反饋抑制”來關閉應激反應系統,讓我們恢復平靜。危險的情境會在我們體內颳起一場保護自己的化學反應風暴。

如果不幸生活在一座充滿灰熊的森林中,我們的應激反應系統也許會在一天內反覆啓動幾十次,甚至幾百次。爲了適應這種危機四伏的生活,我們的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皮質醇”的物質。皮質醇會導致血壓和血糖的升高,會抑制認知功能,讓人的情緒變得不穩定,還會干擾睡眠。這樣的變化讓我們睡得很淺,以便隨時逃跑;讓身體持續的渴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以維持體能;還會讓免疫系統異常活躍,畢竟和灰熊對抗的過程中我們很有可能受傷;甚至會抑制生殖功能,你可是住在大灰熊的地盤上,還是等搬到更安全的地方再考慮生孩子吧。

在灰熊森林中被毒害的孩子們

一直和危險的灰熊生活在一起是艱難的,但成年人多少能適應這樣的生活,發育成熟的大腦能夠扛得住應激反應系統頻繁的啓動和關閉。

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將是一場災難。當應激反應過於頻繁或過於深入,身體就會逐漸失去關閉應激反應系統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剎車”被燒燬了。一旦剎車系統失靈,孩子們即使回到了安全的地方,也無法關閉應激系統,過量釋放的皮質醇將導致整個生理系統出現問題。

這種被稱爲“毒性應激反應”的病症會導致睡眠困難,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腸胃炎,溼疹,哮喘,甚至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一些嚴重的毒性應激反應甚至會導致發育完全停止。

遍佈在城市中“灰熊”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威脅,他們遭遇到的“灰熊”也許是身體傷害,也許是語言暴力,也許是父母的離異。這些讓孩子感到恐懼的情境會激活大腦中與警覺,衝動,恐懼等負面因素相關的神經通路。長期生活在負面情境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毒性應急反應。

根據童年(18歲以前)不良經歷問卷,導致毒性應急反應的情境包括:

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對孩子長期的侮辱,咒罵和輕視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對孩子長期的身體暴力成年人對孩子不當的性接觸孩子頻繁的感到家裏沒人愛自己,或家人彼此互不關心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無法保護和照顧孩子,孩子頻繁的喫不飽,沒有乾淨衣服穿父親家暴母親親生父母離婚,分居或拋棄孩子孩子與有酗酒或吸毒經歷的人同住家人中有抑鬱症或精神疾病患者家裏有人進監獄家裏的其他孩子會頻繁的欺負或威脅某一個孩子孩子頻繁的感到孤獨,被拒絕,沒人愛孩子居住在有危險的地方超過2年家裏有2年及以上時間非常窮,需要政府援助以上14道題,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

數據顯示,55%-62%的人至少有一項童年不良經歷,13%-17%的人得分在4分以上。孩子每經歷一項童年不良經歷,耐受性應激反應轉變成毒性應激反應的風險就會隨之增高。得4分以上的人體重超重或患上肥胖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倍,被診斷出學習及行爲障礙的概率是32.6倍,預期壽命會比普通人少20年。

代代相傳的創傷

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毒性應激反應似乎會比某些遺傳性疾病更穩定地遺傳給下一代。當父母自己經歷過粗暴的童年,帶着難忘的傷疤,就會影響他們在應激狀況下對孩子的反應,抑制他們保護孩子的能力。

他們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下一代,表現出急躁,冷漠,經常性的失控等一系列的行爲問題。雖然他們的目的不是傷害孩子,但錯誤的養育方式無疑會激發毒性應激反應,讓上一代的悲劇在下一代的身上再次重演。

逃離“灰熊森林”,爲孩子做正確的事情

爲了自己擁有更高質量的人生,也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都需要主動的逃離“灰熊森林”。逃離負面的環境,可以從兩方面入手。減少逆境或者增強養育者作爲緩衝器的能力。

減少逆境是指爲孩子創造更安全和更穩定的生存環境。比如驅逐家暴者,解散爭吵不斷的家庭,離開充滿暴力的社區。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儘自己的義務,帶領孩子逃離負面的環境。照顧好自己也恰恰是爲孩子做的最正確的事。

增強養育者作爲緩衝器的能力是指在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懼時,爲他們提供支持和緩衝。母親的親吻,父親的擁抱,朋友的傾聽,這些充滿愛的表達都能極大的緩解孩子的緊張和不安。

孩子們需要從令他們困惑的事件中創造出自己能理解的故事或敘述,以理解所發生的事情。當沒有明確的解釋時,他們會自己編出一個解釋。而這時,心理創傷與剛發展出的自我中心意識的共同作用常常會導致孩子們解釋爲:“是我讓它發生的”。父母應該重視和孩子的交流,尤其是在創傷事件發生時,一定要第一時間給出明確的解釋,堅定的告訴他們“這不是你的錯”。

有關“毒性應激反應”的研究目前依然處於起步階段,科學家們剛剛走到了發現生物學機制這一起步層面上,事實上我們並不清楚怎樣纔能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童年創傷。

但瞭解創傷情境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以及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挖掘一系列疾病和行爲問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只有看到了自己正身處“森林”之中,我們纔有可能主動的逃離,爲自己,爲孩子創造一種更健康,更張弛有度的生活,終結這種“毒藥”的代際傳遞。

也許童年創傷的影響並不都是負面的,一些人因爲這些磨難培養出了更強的毅力和共情力,但我們不能也沒有必要要求每一個孩子都足夠的聰明和堅強,都能夠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堅韌不拔取得勝利。

當你瞭解了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在特定情況下是如何反應的,你纔可以在處理事情時保持主動。遇到能觸發應激反應的因素,你纔會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愛的人。

當社會意識到很多問題的根源在於童年逆境時,纔有可能通過立法,教育等手段減少不良的社會環境,增強父母作爲保護者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來減輕和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當我們學會轉換視角,改變認知時,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