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快遞業已幾乎成爲大衆生活工作須臾不可離開的一部分了,如果沒有四處通達的快遞物流,什麼網購電商、直播帶貨,統統只能“啞火”。然而,由於寄遞麻煩、成本高、利潤低等因素,“快遞進村”,打通物流“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仍未徹底解決,成了廣大農村消費者及創業者的一塊“心病”。

日前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9年度快遞市場監管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600億件,增量再次突破100億件,快遞業從業人員更是超過了300萬。

筆者認爲,郵政快遞業已成爲促消費、促就業中的重要命脈,尤其在今年防控中,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我國人口主要分佈在幅員遼闊的農村,如果快遞不能徹底進村就不算很完美,尤其需要政府和快遞企業共同發力。因爲它不僅關乎人們的體驗和效率,也關係到農村人居體驗的改善、城鄉一體化的推進乃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事關重大。

事實上,國家層面非常重視這一問題的解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爲此,國家郵政局啓動了“快遞進村”工程,並制定《“快遞進村”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明確到2022年年底,符合條件的建制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快遞”。

爲貫徹黨中央關於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家郵政局辦公室近日印發《關於開展“快遞進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6個省(區)和15個市(州)組織開展“快遞進村”試點工作,標誌着這項工作正式啓動。

從政府相關部門講,需要對“快遞進村”採取措施統籌推進。雖然“快遞進村”,打通“最後一公里”的呼聲日益高漲,也合乎情理,但是確實也面臨着農村地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實際困難。對於成本增加和質效較差等“卡脖子”問題,可以通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利和渠道共享等方式加以解決。

從快遞企業講,也應把眼光放長遠些。誠然,“快遞進村”實際操作起來不但可能發生配送超時,而且由此增加的經濟成本也不可忽視。如果只是指望各大快遞公司“自我革命”,顯然不太現實。因爲對於他們來說,爲了儘可能地降低配送成本,各家寧可就此問題達成默契,就是不進村。但從長遠發展說,擴展農村市場,眼下的低效益終究會換來長久效益,“喫小虧佔大便宜”嘛。

從村民講,有權享受快遞上門的便利,但能否也發揮下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比如,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優勢,積極配合政府和快遞企業,通過設立快遞集中分送點、增設村民配送員等因地制宜的好方法,讓“快遞進村”完美收官,何樂不爲?

現代物流報特約評論員:李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