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古诸多神话典籍里,《山海经》影响深远。

在《山海经》里,多次提到一个名叫"夸父"的人物。

记载一:《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记载二:《山海经·大荒东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记载三:《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记载四:《山海经·中山经》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无独有偶,在《列子·汤问》里,也有关于夸父的记载。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综合上述信息,产生了一个"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

有人认为夸父是一个人,终日和太阳打交道。因为口渴,所以傻乎乎地追太阳。太阳在天上,夸父在地上,那是不可能追到的。上古之人,真的这样傻吗?

有人认为夸父是北方一个部落的首领,为了寻找水源,带着部落的人去寻找,他们沿着太阳的轨迹,由东向西再向北寻找,后来到了一个大泽边,这个部落的人死伤殆尽,后来那里出现了桃林。

第二种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夸父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部落。为了寻找水源,不停行走。但很可惜,快找到水源时,这个部落的人几乎都挂了。

这些传说,还夹杂着夸父帮助蚩尤部落PK黄帝部落,被应龙吊打。

不管怎么说,夸父失败了。

从这些传说的表象看,夸父很勇敢,心灵单纯,不管帮助蚩尤部落,还是寻找水源,都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东疆珠认为在"夸父逐日"这个神话传说的背后,寄寓着华夏上古之人探索天文领域的热切愿望。

夸父是华夏史上第一个探索天文领域的科学家!决不是傻乎乎地追太阳!

即在原地观测日影,不是人在奔跑!

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是追日影!

《大荒北经》所谓的"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其意不是夸父追日影,从东方追到西方天边(禺谷)。因为测量日影一天的变化,不必随太阳的运动而改变观测点;为了观测的准确性,观测点非但不能移动,而且必须固定!

因此,这里的"追"字,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追逐、追赶"之意,也有"依据、因循"的意思。据此分析,"追日景"可以理解为:追随太阳在天上的运动轨迹,用立在固定观测点的表木来测量其投影角度和长短变化!

夸父观测太阳的投影,从早到晚,态度极为认真。

须知,夸父观测太阳运动规律,那是一件极苦的差事,十分枯燥,十分劳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充沛的体力。

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手杖,是测量日影之表。

古人在冬至(夏至)时测日影、定方位,需要三根表木。"邓林"是二根表木,加上附近的"寻木",正好是三根表木。

说了半天,夸父不是追太阳,是进行天文观测工作,为创立历法作准备。

夸父为了创立华夏族第一个历法,耗尽毕生精力,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到夸父去世,没有创立出完整的历法,但他的努力,为后来夏历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追求科学的征途上,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为科学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在享受每一个科学成果时,对他们要持有深深的敬意。

如今的中国,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很多天文工作部门,有很多天文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有"夸父逐日"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为中国天文科学的蓬勃发展而无私奉献,硕果累累。

夸父,华夏上古天文领域的殉道者,其探索天文领域的可贵精神,薪火相传,直到永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