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刚被确诊的那段日子,是新手家长们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四处找寻专家、寻找治疗机构,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权衡不同诊疗方案的利弊……还要面对一堆生活琐事。许多家长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八瓣,既能做好各种安排,又能悉心照顾孩子。

这段时期,家长们容易感觉无助、迷茫,面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他们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一切都处在混沌之中,带孩子走出孤独世界的路也不知道在哪里……

她们希望给予孩子好好的治疗和引导,生怕自己的一个小纰漏,导致孩子进步迟缓、倒退。

“手忙脚乱”是新手家长们的真实写照。怎样做才能快速度过这个时期呢?我们建议大家: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给事情排序,采取轻重缓急的养育策略。

首先,家长要能区分事情的重要程度。

在孩子的日常训练过程中,由于孩子每天的状况会有变化,干预取得得效果也会有些微差别。

比如:昨天你喊孩子的名字,他知道应答,而且反应还很快,可是今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你喊了孩子的名字,他半天没有反应,采取了多种措施,也无济于事。如果一直在这个环节上反复,就无法按导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其他的训练。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纠结,要学会辨别主次,做到适当放弃、合理妥协。只要你认为按照导师的计划,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就不要纠结于一次两次的失败。

其次,判断的标准在于家长自己。

刚给孩子进行家庭干预训练时,对于导师给出的方案,家庭成员往往理解的也各不相同。作为孩子日常养护者的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目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方案是否适合,实施方法是否有效,孩子的日常养护者比其他家庭成员更有发言权。

比如说,在对烨烨进行行为干预的过程中,烨烨有时会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烨烨妈妈常常会把烨烨单独关到卧室里,等他情绪好转,便会立马给孩子进行正向强化。

可是烨烨奶奶舍不得孩子哭,总是会采取一些措施或者说一些话来阻止烨烨妈妈这样做,为这事,家里人甚至产生了小争执。烨烨妈妈坚持按计划表进行,一个月之后,烨烨的变化让奶奶刮目相看。

家长要摆正心态,认清现实,接受孩子的实际状态,用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陪同孩子去改变。

当我们情绪焦躁时,不妨想一想:孩子才是我们的焦点,孩子的需求才是我们的关注点,我们只要做,孩子就会有变化,不做,孩子永远不会有变化,我们不能被自身的情绪带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