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尾声,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一战中歼灭清军主力,随后攻陷北京。联军驻扎北京之时,大行烧杀抢掠之事,闯入皇家林苑大肆抢劫,随后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付之一炬,大火三日不熄。

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恶行传回欧洲后,法国大作家雨果对联军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这两个强盗就是英吉利和法兰西。”

英法联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使中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无疑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

但是,对这种光天化日下的抢劫行为,英法联军不但不以为耻,反而宣称火烧圆明园,是一种正义之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还得从几个月前说起。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暂时驻扎在天津,并派出以巴夏礼为首的一行39人进入北京谈判,目的是迫使清政府接受其提出的不平等条约。

我们知道,最后与英法订约的清方代表为恭亲王奕訢,但是在最初,咸丰皇帝是派了他更为信任的怡亲王载垣与联军进行谈判的。

在谈判过程中,载垣与巴夏礼就觐见皇帝是否需要跪拜的问题起了争执,导致谈判破裂,巴夏礼等人被清政府一方囚禁了起来。

为解救人质,英法联军迅速向北京进逼,咸丰皇帝出逃,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继续与洋人谈判。迫于军事和政治压力,恭亲王下令释放了被关押的英方使团,但使团中已有十多人在狱中死亡。

联军方面相信,在狱中死亡的十余名使者,是清政府一方虐杀至死的。这也给联军进行报复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便以此为由,宣称:

“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誓必毁为平地,此条固无须恭王之承认,敝军统帅所已决定,亟将执行也。”

额尔金把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兽行,说成了是惩戒清政府虐待战俘行为的一种正义之举。然而,对清政府进行报复,有很多种方式,为什么一定要用烧掉圆明园这种方法呢?

额尔金解释说,十多条人命无辜葬送,必须对清政府进行严重的警告,让他们以后不敢再滥杀洋人。如果就这十几条人命向清政府索要巨额赔款,那最终会转嫁到中国人民的头上,皇帝和官员们本身不会遭受任何损失。因此,索要赔款的方式不可行。

而如果要求惩办元凶,清政府必然只会交出一些官职较低的人来当替罪羊,让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思来想去,只有将北京的这几座皇家林苑烧毁,才能真正对清朝皇帝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以后一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便能记起他过去犯下的错误。

另外,英法联军还宣称,在火烧圆明园之前,他们已经入内进行搜查过,发现园内“并没有收存书籍或抄写本的唯一无二的孤本”,也“确实没有什么稀奇罕有的珍品”,所以他们只是烧了圆明园,没有抢走什么贵重的宝贝。

而实际上,此次洗劫活动中,圆明园大约有150万件文物被掠夺,因此英法联军把火烧圆明园的理由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最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遮掩他们贪婪野蛮的恶行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