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湖北省正式出梅,轉入盛夏。出梅後,是不是意味着我市防汛壓力就減輕了?記者昨日採訪了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專家組。

出梅並不意味着後期沒有降雨

昨日是出梅首日,梅雨帶仍在上演北移前的“最後掙扎”。據氣象資料顯示,昨日上午,孝感普降雨水,北部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南部小到中雨。

“出梅不代表降雨的停止,也有可能出現短時強降雨,但是不會像梅雨期長時間、大範圍、持續性進行。”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魏傑平表示。

防汛壓力主要來自高水位

“‘一江三河’水位不降至設防水位以下,防汛就不會結束。”市防辦副主任趙敏表示,孝感當前的防汛壓力主要來自江河湖庫的高水位運行。“一江三河”堤防在超警戒水位的江河水中浸泡了半個多月,即便出梅,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的高水位運行。

截至21日20時,漢江水位仍在緩漲,府澴河水位緩慢下降。漢北河民樂站水位超保證0.17米,漢江漢川站、府河臥龍站、澴河孝感站超警戒水位0.84米至1.76米。

市水利和湖泊局高級工程師胡青松表示,不只“一江三河”,全市還有191座水庫正在溢洪;老觀湖、龍賽湖、南乾渠等8個重點湖泊也都超過了控制水位。隨着降雨的減少,水庫會逐漸停止溢洪,但也將維持在高水位。

江河湖庫的高水位運行,意味着什麼?

胡青松介紹,長時間的高水位運行,會給江河湖堤、水庫堤壩帶來巨大壓力,堤坡容易泡軟,堤防土壤的抗險強度降低,存在散浸、管湧、脫坡等潛在風險。當河道退水,水位下降,水流會帶走一定的土壤,鬆軟的堤坡發生脫坡、坍塌的概率會增大。

上游來水下游頂託仍然存在

“一江三河”水位爲何居高不下?市水文局副局長黃俊雄表示,主要是受上游來水和下游頂託的影響。

他介紹,孝感“一江三河”的防汛主要受長江水位變化影響,當前下游長江漢口站持續高水位運行,漢江上游來水導致漢江漢川段水位抬升,作爲漢江支流的漢北河也受高水位所阻,從而形成雍水現象,水位緩慢上漲。而府澴河受長江漢口站頂託影響,水位下降趨勢逐漸變緩。

“從上級水文部門分析研判數據來看,到25日長江漢口站的水位呈上漲態勢,這意味着我市‘一江三河’也將在高水位波動,緩慢回落,進入一段時間的退水膠着階段。”黃俊雄說。

“接下來,市防指專家組會持續關注長江水勢情況,與上下游地區的防汛部門積極溝通,密切關注上游地區來水情況,加密滾動會商,不斷強化研判,爲全市防汛提供決策依據。”趙敏表示。

市防指提醒,出梅未“出汛”,全市上下要堅決克服麻痹鬆懈思想,進一步強化尋堤查險力度,備足搶險物料,及時發現和處理險情。

梅雨期是指大範圍的、降水次數頻繁的連綿陰雨天氣,降水量比較大,容易形成類似2016年的洪澇災害,防汛壓力大。

出梅以後,我市境內大範圍持續性降雨將減少,但從全市整體防汛形勢來看,防汛壓力絲毫未減。

魏傑平提醒,23日左右,南洋風來襲,這種風從南部海洋上往內陸方向吹來,風力較大,會對我市江河湖堤形成風浪威脅,應重視風浪險情。

來源:孝感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