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再受政策鼓勵,千億市場“胎動”

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報銷的步伐或越來越近了。

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互聯網診療範圍,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制定公佈全國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審批標準。

在此之前的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兩部門也發佈了《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對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在線處方藥費等實現在線醫保結算。

種種政策,正在加大力度促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的診療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催生了市場對於互聯網醫療的問診需求。

回顧我國的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於2014年開始起步,2015年、2016年出現爆發,但從2017年起,又進入寒冬期,這主要的原因在於,多數平臺還無法找到成熟的變現模式,盈利困難。

業內認爲,要解決互聯網醫療盈利的難題,核心在於完善支付體系。在2019年前,互聯網醫療的支付主要有兩種,一是自費,這是目前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二是商業保險支付,但整體還在早期發展階段。

如今,伴隨着醫保支付的破局,互聯網醫療行業又在吸引新的入局者,如中醫也開始涉足其中,如7月17日,中醫連鎖企業固生堂就宣佈與白露中醫互聯網醫療達成戰略合作,目的是加碼線上問診;再如,全國不少線下公立醫院也紛紛開通網上問診業務。

海通證券在近期發佈的研報中表示,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後,蘊含着新的產業變局機會。

據海通證券測算,互聯網醫療支付端市場規模在2025年可達5970億元,其中線上醫保端支付規模將從0增長至2025年的1057億元,並且預計將持續增長。

不過,互聯網醫療要真正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內,還需要實質性的政策落地。

如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要納入醫保,依舊存在困難。

丁香園方面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醫療側,囿於醫保額度與線下醫療機構的捆綁,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該如何獲得醫保額度,有待解決;與此同時,在藥品側,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與線下定點藥店存在一定的衝突,前者需要與後者分享醫保額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