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俗話又說“你不讀書,即使行萬里路,最後也只不過是一個郵差”。這樣說下來,讀書和親身實踐同樣重要。

因爲讀書,人們對這個世界多了一種基本的認知途徑;因爲實踐,讓人對書中的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比如這首小學課本里王安石的《登飛來峯》的古詩,遇上現實中杭州靈隱景區的飛來峯。

古詩裏關於飛來峯前兩句的描述是這樣的“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而實際上的杭州飛來峯上並無佛塔,只有遮天蔽日的森森林木。見日升的景象被林子遮的完全不可能看到。

山頂要說有人爲痕跡,只有一條單向步道、一個自動售貨機還有一句“飛來峯頂”的石刻題詞,顯然,這些都是後期景區建設加上去的。

再來說說古詩最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話更離譜了,杭州靈隱景區的飛來峯高度只有168米,即使古時真有塔,加起來也不會有多高,這樣的高度何來浮雲?怎可遮望眼。飛來峯景區唯一的塔還是山腳下的實心佛塔——理公塔。

筆者很好奇,王安石筆下的飛來峯到底是不是杭州靈隱寺的這個飛來峯,最起碼從實踐的驗證下,感覺不太像。可查遍資料,國內其他地區現在也無實存的相似山峯,資料也顯示這首《登飛來峯》是王安石路過杭州時所作,無論如何,個人感覺不是同一座飛來峯。但是杭州飛來峯卻也值得一遊。

杭州靈隱景區飛來峯的最大看點便是它遍佈山體東南側的石窟造像羣。石窟造像羣雖規模不大,但也算精美。很與正對靈隱寺的清幽環境相襯。

雖說是五代之後的作品,不知道是有爲了吸引遊客新造,還是保存的得當,石窟造像幾乎完全沒有受損。

最出名的南宋大肚彌勒像是飛來峯造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我國現有最早的大肚彌勒。

但是,飛來峯的元代造像尤其珍貴,補了我國五代至元代的石窟造像的空缺。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日,飛來峯山下的山洞、與靈隱寺之間的谷中清溪,很是涼快。非常適合避暑納涼。

攀登飛來峯的途中,會遇到很多盤虯臥龍的山木根莖,這一處,就非常適合留影拍照。

當然,旅行不僅僅是拍照打卡,通過與大家分享這一期的飛來峯行走見聞,也讓我們對古詩《登飛來峯》有了更深的探求欲。大家認爲,王安石筆下的飛來峯還可能是哪裏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