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败给了生活!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当科学家?

作者:知识星球找老齐的读书圈

最近,一条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90人离职,这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引来调查组。

根据媒体调查发现,这些离职的人,主要都来自于合肥研究院下面的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而且这些人有不少以后要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叫做中科凤麟。而这家公司,又和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所长,关系紧密,所以很可能这是一次由所长带领的,集体跳槽事件。

关于为什么离职,有很多传言,说什么干的不爽,待遇低,还有什么爆发冲突等等,这些还是去等调查组的结论,今天我们要说的主要是待遇问题,目前这些中科院的科学家们,确实收入偏低了?能进入这种单位的,基本都得是博士毕业,学历顶尖了,年龄也都30以上,属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但这样的社会精英,基本在中科院里收入不过万。老齐当年做风险投资的时候,由于要找外部专家看项目,所以认识不少这种人才,确实都是某个行业里面的顶尖专家,也经常促膝长谈,这些朋友内心是相当郁闷的,有人告诉老齐,同样博士毕业,一开始进入中科院似乎还不错,铁饭碗,还可以分一个很小的福利房,也能落户口。起薪近7-8千,而他的朋友有不少去企业了,一开始起薪就能给到1万5以上,为了这些福利,咱也忍了。但是,最不能接受的是,10年以后,双方差距太大了。在中科院工作的自己,基本上还是这点工资,涨薪寥寥无几,一年拿到手都不到12万,而在企业中的同学,早已年薪过百万。而且户口,房子人家也都解决了。还过着非常体面的生活。

即便再有理想,也不得不败给生活,要知道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年薪不到12万,基本就是一个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有些科学家确实从小就有理想,要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但如今却不得不考虑柴米油盐,不得不考虑子女教育以及赡养父母,一个人单身的时候,还能住在福利房里,现如今一家三口,依然住一室一厅的老房子,就已经住的非常拥挤,虽然科学院里是一个小社会,但人终归是要融入大社会的,一旦走出科学院的大门,接触的方方面面,你都会感受到巨大的落差。想想自己的学问,再想想遥遥无期的熬年头评职称之路,让这些科学家们,感到非常的憋屈。+

很多科学家的工作,都是一个一个的研究项目,但这些项目,需要提前申请经费,有时候经费申请失败,就会导致一段时间无事可干,也会让生活更加拮据,所以这时候,就是科学家们,最容易离职的时候。有些企业和民间研究机构,都会纷纷抛来橄榄枝,邀请这些科学家加盟,并且开出优秀的条件。难免让他们心动。但要说的是,这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很多都是外资背景的,也就是说不少人才就这样从体制内流失掉了。

还有一些很好的海外留学生,其实毕业后也不愿意回国,更多也都留在了外国科研机构中搞研究,待遇高是一方面,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简单,在国外你只需要拿作品说话就行了。但在国内,科研机构还是事业编制,你有太多的领导要讨好,为了职级你还得发表论文,参与各种考试。这就让大家很是不爽。

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有什么理想,半个班的孩子都会说,长大了当科学家,那时候也不知道科学家具体干啥,反正就觉得倍有面子,但长大了才知道,科学家不能当饭吃。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当明星,当网红,当商人,想当科学家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社会价值观变化的结果,从春晚我们就能看出来,最早的一届春节联欢会,那会还是黑白的,请来的社会名流是老舍,钱学森,郭沫若,华罗庚和陈景润,而如今春晚台下坐的一水都是明星了,年轻人心中,已经说不出一个当代的科学家了。所以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就得先给予科学家们更好的待遇,让科学家成为明星,成为网红,赚社会上最多的钱,这样才会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科技才能成为生产力。也要在科学机构里面去行政化,科学家就是做学问的搞研究的,评职级实在是没什么意思。这么搞下去,只能让优秀的人才流失。

当然,我不是说科学家走出体制不好,有些能够跟产业结合的科学家,走出体制,进入企业,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名利双收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我甚至还非常认同这种产研结合的方式,有些事情就应该由企业主导。但问题是,还有一些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这些人我们要多想想,他们无法跟产业结合,但又非常重要,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甚至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钱学森的觉悟,所以必须提高这些科学家们的待遇,从国家层面重视起来。老实说,多花点钱在科研上,老百姓也没什么太多的意见。比如之前看到钟南山院士的家,心理总觉得不是滋味。我们可以赞美钟老朴素,但是这种事他诛心啊,年轻人不愿意当科学家了,这才是最大的伤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