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三丰带了张无忌下得少室山来,行到汉水之畔,两人坐了渡船过江,恰逢常遇春带着周子旺儿子和周芷若被元兵追杀,张三丰救了常遇春和周芷若,常遇春道:“小人从信阳护送小主南下,途中与鞑子派来追捕的魔爪接战四次,胸口和背心给一个番僧打了两掌。”张三丰搭他脉搏,但觉跳动微弱,再解开他衣服一看伤处,更是骇然,只见他中掌处肿起寸许,受伤着实不轻。换作旁人,早便支持不住,此人千里奔波,力拒强敌,当真英雄了得。

此处的信阳并非河南省信阳市,而是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周子旺在袁州起事,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两地相隔四百公里左右。周子旺是袁州人,在袁州起事,在袁州被捕,但是势力已经波及到信州,再则信州也是明教徒上百年来的聚集地,周子旺的师父彭莹玉就经常在这一带传教。就是说,常遇春本为周子旺的贴身侍卫,眼看袁州不保,周子旺便托孤常遇春,让他护送儿子逃亡。周子旺的儿子并不在袁州,而在信州。常遇春身负周子旺重托,秘密带了周子旺儿子一路南下,不久便被元兵侦知,随后追赶,途中接战四次,差点被打死。

那么他们跟周芷若父女是怎么遇上的呢?

在连载版中,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儿,跟被射死的小男孩是亲兄妹,被常遇春一路护送南下,被张三丰救了,送上峨眉山。这么写逻辑通顺,情节合理,但是跟后续的上峨眉山拜灭绝师太为师有冲突。因为灭绝师太跟明教有不共戴天之仇,肯定是不会收明教妖孽的女儿为徒的,所以金庸在三联版中改了,改成普通船家之女。

小女孩扑在船舱的一具男尸之上,只是哭叫:“爹爹!爹爹!”张三丰瞧那具尸身的装束,当是操舟的船夫。小女孩约莫十岁左右,衣衫敝旧,赤着双足,虽是船家贫女,但容颜秀丽,十足是个绝色的美人胎子,坐着只是垂泪。张三丰见她楚楚可怜,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名叫周芷若。”张三丰心想:“船家女孩,取的名字倒好。”问道:“你家住在哪里?家中还有谁?咱们会叫船老大送你回家去。”周芷若垂泪道:“我就跟爹爹两个住在船上,再没……再没别的人了。”

周芷若父亲只是个靠摇船谋生的船家,跟张三丰过汉水时雇佣的船家一样。周芷若母亲早逝,父女俩相依为命,吃住都在船上。这一天刚吃了饭,正要开工,常遇春带着周子旺儿子来了,给了钱,估计还不少,让周芷若父亲顺流南下。走半道被元兵追了上来,周芷若父亲被射死,常遇春接了船桨继续划船,接着周子旺儿子被射死,眼看常遇春也性命不保,幸亏遇到张三丰。

这里就有个问题,周芷若父女二人是啥时候跟常遇春主仆二人遇上的?从江西信州到湖北襄阳上千里水域,他们是在那一段遇上的?或者说,周芷若父亲是在那个河段摆渡为生?周芷若父亲遇到张三丰时是死了一段时间了还是刚被射死?如果是死了一段时间了,那么常遇春早就被抓住了。因为他一个人划船,肯定抵不上元兵一伙人划船快。只能是刚被射死,才被常遇春接过船桨。既然是刚被射死,说明周芷若父亲就在汉水摆渡,离襄阳不远。

为啥说张三丰和常遇春是在襄阳遇见的呢?书中有交代。张三丰救了常遇春,唠了几句闲嗑,这晚二更时分,才到太平店。张三丰吩咐那船离镇远远的停泊。艄公到镇上买了食物,煮了饭菜,开在舱中小几之上,鸡、肉、鱼、蔬,一共煮四大碗。太平店是个镇,地处襄阳西郊,濒临汉水,原名青泥湾,又名半扎店,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刘福通和韩山童来到半扎店秘密传教,“但见沿途百姓惶恐四逃,民不聊生,唯此地戏台高搭,鼓锣喧天,市面繁荣,堪称太平,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张三丰遇到常遇春这年,时为至正八年(1348年),就是说,太平店刚刚改名不久,他们就来了。

但是金庸在新修版中又交代,周芷若父女并非湖北襄阳人,而是湖南芷江人。张三丰见她楚楚可怜,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我爹爹说我生在湖南芷江,给我取名周芷若。” 湖南芷江即今日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距离襄阳有650公里。古人重土轻迁,一生都在故乡生活,除非不得已,不会离开故土。周芷若父亲却千里迢迢从湖南来到湖北摆渡,其中肯定发生了重大变故。这个变故,便是周芷若母亲之死。

周芷若的“芷若”二字,应该便是母亲给起的,意为“香草”。周芷若父亲只是个摆渡的船夫,没啥文化,要是给孩子起名,也就朱元璋那种重八,或者张士诚那种九四之类,这还是男孩,要是女孩,更是不会有名字。只有陈友谅老爸是个私塾先生,才从《论语》中“友直友谅友多闻”一句,给孩子们起了陈有直,陈友谅这种高大上的名字。“芷若”二字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楚国有云梦泽,“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云梦泽在湖北武汉一带。周芷若母亲应该是落魄的大家闺秀,虽然下嫁船夫,但是读书的习性未改。她去世前留下遗言,想去云梦泽看看“芷若”这种花。于是周芷如父女顺流南下,来到湖北武汉。常遇春正是在湖北武汉雇了周父的船,逃到襄阳,被元兵追上,周父被射死。

如果常遇春和周父只是雇佣关系,周父为了挣钱丢了一条命,人为财死,无可厚非。但是后来的情节推翻了这个论断,两人绝不是“雇佣关系”这么简单。

张无忌和周芷若在濠洲举行婚礼,明教上下人众个个换了新衣。拜天地的礼堂设在濠州第一大富绅的厅上,悬灯结彩,装点得花团锦簇。张三丰那副“佳儿佳妇”四字大立轴悬在居中。殷天正为男方主婚,常遇春为女方主婚。

请注意,常遇春为女方主婚。

主婚便是主持婚礼的人,分实质上的主婚人和形式上的主婚人。实质上的主婚人,是能确定婚姻成否的人,一般是父母或其他尊亲。形式上的主婚人,是指结婚仪式上的主持人,一般为父兄或其他男性尊长。元代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将来就劳哥哥主婚,成就这门婚事。”

张无忌的主婚人是殷天正。其实他的首选主婚人当然是张翠山夫妇,但是早就死了;其次是义父谢逊,但是在少林寺地牢中关着呢,所以只能是外公殷天正,或者舅舅殷野王。因为父亲这边没人了,只能是母亲那边的人。周芷若父母都死了,师门便是她的娘家,首选灭绝师太主婚,虽然灭绝师太也死了,但是派中跟灭绝师太平辈的师哥师姐还有几位(后来在屠狮大会中出现过,发射霹雳弹的便是这几位),也能给周芷若主婚。

啥时候轮到只见过一面的前雇主常遇春出头露面了?他算老几啊。

所以这个情节其实还是按照“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儿”设定的。常遇春是周子旺贴身侍卫,周子旺危难之际托孤常遇春,让他照顾好自己的儿子女儿,常遇春舍生忘死,带着周芷若逃出生天,常遇春便是周芷若的再生父母。虽然曾经是主仆关系,但是张无忌跟常遇春结了拜,也就成了周芷若的哥哥,所以给她主婚理所应当。

但是如果“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儿”这层意思否定了,常遇春还能给周芷若主婚,只能有一个原因,便是周芷若的父亲绝非普通船夫,应该也是明教弟子,而且跟周子旺关系匪浅,估计还是同族同宗。周子旺在袁州起事,他并未参与,依然在湖南芷江摇船。周子旺临终托孤常遇春,便是让他寻找周父。常遇春在湖南芷江找到周父,两人带着两个孩子顺流而下,跑到湖北襄阳,周父被元兵射死。常遇春便是周芷若唯一的长辈,所以周芷若结婚,他当了主婚人。

再进一步,很可能常遇春是周芷若母亲这边的人,就如殷天正是张无忌母亲这边的人一样。周芷若的母亲也姓常,常遇春是周芷若的舅舅,即便不是亲舅舅,离得也不远。两人为了掩人耳目,装作互不认识。直到张无忌和周芷若结婚,明教和六大派握手言和,两人的关系也没必要遮遮掩掩了,所以常遇春正大光明站在台上,给周芷若主婚。

不管怎么说,周芷若“明教徒后人”的身份是躲不掉的。张三丰不收她加入武当派,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至于灭绝师太为啥收她为徒,应该是张三丰有意过滤了周芷若“明教徒后人”的信息,只说她是普通船家之女,灭绝师太又是个不问世事的人,所以被老张忽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