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搜索,百度百科給出的基本解釋是: 給予一定的條件後再尋求,搜查。因此,

搜索,可以看做是用戶快速獲取特定信息的一種方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以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必然是失敗的。互聯網伊始,當網絡信息開始呈指數型增長時,搜索就應運而生,從Yahoo、Google到百度,在搜索的地基上催生了龐大的商業帝國。由此可見,面對信息爆炸的互聯網,人們對於搜索,這一主動尋求特定信息方式的強烈渴求。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說,人腦很難了解和記住所有的信息。認知科學的先驅托馬斯·蘭道爾,曾做過一個實驗,用與計算機內存相同的衡量標準來衡量人類的記憶容量,他通過幾種巧妙的方法推算出成年人的平均知識量是0.5GB。後來他又根據人們知識習得的速度,用多種方法來估算70年壽命後人腦所能存儲的知識量,最後都指向同一個答案:1GB。這點存儲量和浩如煙海的互聯網信息相比,簡直微如塵埃,不值一提。當然人類的大腦,主要用途並不是存儲,也不擅長記憶,所以我們學會了創造並使用各種媒介來作爲我們身體的延伸。

正因爲互聯網上信息浩如煙海,人們的記憶容量又極爲有限,不同人在不同時刻,不同場景下想獲取的知識千差萬別,任何產品都很難揣摩其意圖,隨時隨地,心照不宣的給出人們想要的信息。所以搜索之於互聯網,就像陽光雨露一般不可缺失。藉助搜索這一工具,人們無需再衆裏尋他千百度,只需一個簡單的輸入,搜索引擎就能把結果呈現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來共同關注兩項調查:

根據艾媒諮詢2018年的調研報告,當人們有搜索訴求時,多數用戶第一反應是採用瀏覽器進行搜索。

△ 艾媒諮詢2018中國移動搜索用戶偏好適用搜索渠道渠道入口調查

(數據來源:艾媒報告 I 2018-2019中國移動搜索市場監測報告 https://www.iimedia.cn/c400/63519.html

瀏覽器作爲搜索的主要載體,正是在搜索的滋養下,羽翼漸豐。根據艾媒諮詢19年中國手機瀏覽器用戶使用目的調查——搜索信息,也是用戶使用瀏覽器的最主要目的。

△ 艾媒諮詢2019中國手機瀏覽器用戶使用目的調查

數據來源:艾媒報告 I 2019 Q1中國手機瀏覽器季度監測研究報告 https://www.iimedia.cn/c400/64329.html

這兩個調研互相驗證了搜索對於瀏覽器的重要性。

既然搜索信息是用戶使用瀏覽器的主要目的(同時搜索也能爲瀏覽器產品帶來可觀的商業收益),我們就有必要不斷打磨瀏覽器的搜索體驗,提高瀏覽器搜索的用戶滿意度和留存,進而提高瀏覽器的商業收益。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搜索的最終目的都是爲了獲取相關的知識,這種知識的獲取,屬於典型的獵物酬賞。

這種酬賞,可以刺激大腦中的伏隔核,讓神經細胞傳遞更多的多巴胺,從而讓我們感受到類似於「豐收」的喜悅,或者「意外」的驚喜。一旦用戶在搜索——喜悅之間建立連接和印象,用戶就會越來越信任搜索產品,從而爲產品的商業轉化帶來更大的價值。

△ Fogg行爲模型:B=MAT (Behavior=Motivation * Ability * Trigger).

根據Fogg行爲模型,觸發提醒用戶採取行動,動機決定用戶是否願意採取行動。動機和能力先解決哪一個?答案始終是能力。因爲增強用戶的使用動機往往耗時又費錢。而簡化操作過程,推動他們進行實踐,遠比強化他們的動機,吊足他們的胃口要管用得多。要贏得人心,首先要先讓自己的產品便捷易操作,讓用戶能夠輕鬆駕馭。

搜索的用戶其實分兩種,一種是內部觸發的,用戶已經產生了明確的搜索動機,知道自己想搜什麼,希望瀏覽器能快速滿足自己的信息獲取需求。另一種,則是外部觸發的,用戶本來沒有明確的搜索目的,但是瀏覽器內的某些信息,激發了用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於是產生了搜索行爲。

不管是內部觸發,還是外部觸發,都只是提醒用戶採取行動。設計師需要將搜索過程做到極簡,以減少用戶到達結果的層級和阻力,便於行動的達成。很多事實都證明,當使用某個產品所需花費的步驟能被縮減或是優化時,用戶使用它的頻率就會增加。

所以,我們把搜索過程的設計願景歸納爲:一鍵搜索,一鍵結果。藉此來提升搜索的體驗和頻次。

結合用戶使用瀏覽器的動機和具體場景,按照用戶的搜索行爲路徑,搜索可以拆分爲三個階段:

  • 搜索前
  • 搜索時
  • 搜索後

搜索前的設計目標可以歸納爲以下三點:

若搜過,莫重搜

「若搜過,莫重搜」,指的是如果用戶之前搜過某個信息,產品就應該記錄用戶的搜索行爲,儘量減少用戶重複性的操作。這個具體體現在設計上,包括以下兩種解決思路:

第一,如果用戶上次使用瀏覽器搜索後,停留在某個結果頁面,未曾主動離開,那麼下次進入這個產品時,不管過了多久,這個產品應始終留在原來的結果頁面,讓用戶可以繼續上次的瀏覽。這是Google瀏覽器和UC瀏覽器的常用做法。

原因有兩個:

這些結果頁其實都是用戶當時選擇的結果,如果銷燬,用戶再次找到他們的操作成本、認知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極高,保留這些記錄,對於計算機來說沒有任何存儲壓力,但對於仍需要它們的用戶來說,卻是極大的方便。

即使這些結果頁用戶不再需要,用戶只需要點擊返回,即可消除這些記錄,操作成本極低。從純粹的用戶體驗角度來說,我比較提倡這種處理方式,因爲這可以讓用戶產生熟悉感和控制感。這就好像我們離開家,無論多久回來,家裏的擺設都還保留着當初的模樣,會讓用戶感到個性化的尊重,激發用戶的回憶和好感。

第二,由於某些商業訴求,產品希望用戶再次回來時(特指用戶主動/被動退出瀏覽器後再回來,如果用戶並未退出瀏覽器,只是退駐到後臺再回來,無論如何,也應該按照第一種解決思路進行處理的),瀏覽一下其他內容,比如新聞資訊等,所以把用戶帶回首頁。(畢竟用戶已退出了瀏覽器,再次回來回到起點,用戶是可以接受的),這種情況下,需要做的就是明確提供一個提示及入口,讓用戶可以通過提示瞭解我們依然爲他保留了上次的結果頁面,而且可以通過入口的操作,一鍵直達原來的搜索結果頁。有了這項備選提示後,我們可以保證有需求的用戶,可以一鍵直達上次的結果頁,沒有需求的用戶,可以直接在首頁開啓新的任務,或者接受產品的引導,進行新聞信息的瀏覽。

若想搜,直接搜

指的是如果用戶是帶着明確的搜索目的來的,我們應儘量在用戶進入瀏覽器的頁面,就可以直接發起搜索,而不需要逐級返回再去尋找搜索入口。

根據數據我們瞭解到,用戶進入瀏覽器時的頁面主要分爲三大類:首頁、宮格頁和其他。三類頁面的佔比分別是:2X.XX%, X.XX%,6X.XX%, 首頁和宮格頁是直接帶搜索框入口的。其他頁有地址欄,但並沒有明確的搜索指示。導致三個頁面的搜索轉化率分別爲:6X.XX%,X.XX%和2X.XX%。有此可見有近40%的用戶進入到其他頁以後,轉化到了首頁去進行搜索,而不是從其他頁直接發起搜索。受到這一數據的啓示,我們在其他頁的地址欄信息中明確增加了搜索圖標,而且調整了地址欄的視覺樣式,讓其和輸入頁的搜索保持一致,以強化地址欄的搜索屬性,達到讓用戶隨時隨地,想搜就搜的目的。

未想搜,誘我搜

作爲瀏覽器產品,滿足用戶已有的搜索訴求,是產品最基礎的需求,爲了提升產品使用頻次,培養用戶的搜索習慣,還有必要採取一些列的措施去挖掘用戶潛在的搜索訴求,並引導用戶進行搜索。引導用戶搜索,從引導的強化程度,又劃分爲三大類。

第一,弱引導的點按搜索。點按搜索在界面上,並無任何特殊樣式去引導用戶搜索,只是一旦用戶點擊了某個文本,表達了對文本的興趣後,產品就會在底部出現搜索的提示,用戶可以通過點擊提示,一鍵直達搜索結果頁。如果用戶是因爲誤觸點擊的文本,則無需理會底部的提示,繼續瀏覽或操作其他內容,提示就會自動消失。這種搜索,依賴於用戶的操作,但將搜索的門檻降到了最低,可以有效的促進搜索的轉化。

第二,有中性引導的標藍搜索。標藍搜索是指,在文章段落中,將用戶經常搜索的內容進行標藍顯示(超鏈接的標準樣式),讓用戶可以感知到,這個信息是有深度信息的,是可以通過一步點擊操作直達轉化的。這種具有初步視覺暗示的信息,如果激發了用戶的疑問和好奇心,也是非常容易轉化的。

第三,有強烈運營和推薦屬性的熱詞搜索和相關搜索。這個誘導方式比較常見,產品內也比較多。比如搜索框內的引導詞,搜索熱榜,文章末尾的相關搜索,新聞資訊中的推薦搜索,搜索輸入頁的實時熱搜等等,這些都需要結合當下熱點和用戶標籤,才能夠提高搜索推薦的精準性。

搜索時的設計目標可以歸納爲三點:

能不輸,就不輸

這主要是指要儘量避免讓用戶鍵盤輸入。

大家都知道在移動手機上,鍵盤小,屏幕按鈕沒有物理手感和物理反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纔可以完成準確的輸入。經常看到路上有人拿着手機走着走着突然停下來,開始操作手機,因爲邊走邊操作很容易發生錯誤,只有停下來才能保證操作的正確性。而且當人們在路途中時,手裏可能還拿/扶着東西,只能被迫單手操作。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提供一些輔助措施,讓用戶儘可能的避免鍵盤輸入,這裏給大家提供一些避免鍵盤輸入的幾種方式。

第一,提供語音搜索或圖片搜索,讓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點擊喚起搜索,並通過語音或掃描的方式完成搜索信息的輸入。

第二,提供歷史記錄。當用戶想要再次查詢曾經輸入過的內容,可以通過點擊歷史記錄發起搜索。歷史記錄一定要考慮多入口記錄的合併,經常有用戶反饋找不到歷史記錄,是因爲他們在不同的入口進行搜索的,但軟件卻沒有將這些記錄合併在一起顯示,導致用戶從另一入口進入後就找不到歷史記錄。

第三,提供智能提示,當用戶複製一個網址時,考慮到網址和瀏覽器的親密性,可以考慮在複製的瞬間,自動彈出智能提示,用戶可以通過點擊提示,一步直達網頁,而無需手動粘貼輸入。

第四,顯示剪貼板內容,當用戶複製一個普通文本進入到瀏覽器輸入頁時,可以根據當下的場景智能的顯示覆制內容,方便用戶一鍵點擊直達搜索結果頁,避免用戶手動粘貼輸入。

非要輸,便捷輸。

這是指如果一定要讓用戶輸入,就儘量讓用戶輸入的操作更少,更順手。這裏最常用的處理方式就是提供搜索聯想詞,而關於搜索搜索聯想詞,我也有三個小建議。

第一,支持拼音聯想,所見即所得,讓用戶可以快速看到聯想詞條,並且可以讓用戶減少一次鍵盤點擊,直接點擊對應的聯想詞就發起搜索。

第二,凸顯差異化的聯想詞,讓用戶可以把視線焦點集中在差異化的詞尾上,方便用戶快速掃描對比聯想詞,減少用戶篩選的成本。

第三,無聯想詞條時,要出現一條僞裝聯想詞,增強用戶搜索的信心,也方便習慣點擊聯想詞的用戶,可以通過點擊聯想詞發起搜索(一開始輸入時,一般都會有聯想詞,隨着用戶輸入內容的增多,有可能沒有可匹配的聯想詞,下方就一片空白,會讓部分用戶誤以爲沒有搜索結果,所以出一條僞裝聯想詞,可以增強用戶輸入和搜索的信心)畢竟即使沒有聯想詞條,一般也都是有搜索結果的。

既已輸,全顯示。

當前所有的搜索輸入框都是單行文本框,不管用戶輸入多少內容,輸入框的高度都不會發生變化。當輸入詞超過一行以後,輸入信息會自動前滾,如果用戶想要檢查確認所有輸入的內容,必須要手動移動光標,去閱讀所有的文本。

這種單行文本框存在以下問題:

  • 用戶無法直觀的獲取當前所輸入的完整內容,不能快速的檢查搜索內容的正確性。
  • 當用戶決定要檢查輸入內容時,需要通過左右滑動光標來查看內容,左右精度不太好控制,操作不方便。
  • 當用戶左右滑動光標時,始終只能看見前後一行的內容,比較考驗用戶的短期記憶能力,而且還很容易和右側的關閉按鈕發生誤操作,用戶體驗不太友好。

考慮到單行文本框的這些特點,建議用自適應高度的多行文本框來作爲搜索框。未輸入時顯示是單行文本框,當用戶輸入超過一行時則自適應高度拓展一行。考慮到搜索引擎所支持的最大輸入文字個數在38-40個字,基本上三行的文本框可以覆蓋,所以可以將文本框的高度上限確定爲3行,超過3行後,可能在框內滾動查看。因爲三行的顯示區和操作區都大於一行,所以顯示的完整性和操作的便捷度都大幅提高。

搜索後設計目標拆解下來也有三點:

無結果,要推薦

當用戶發起搜索查詢後,若果沒有搜索結果,或者搜索結果少,或者不滿足用戶訴求時,建議給出推薦搜索。

比如Google雖然退出了中國市場,但是每日在中國使用Google搜索的用戶仍然有10W+,面對查詢失敗的結果,給用戶推薦國內搜索引擎搜索,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可以確保用戶能有渠道可查。

當用戶選擇某一個搜索引擎搜索時,如果一直滑動到頁面底部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結果,可以在底部提供其他相關搜索詞,建議用戶更換搜索詞進行搜索,更利於用戶找到精準的結果。

當用戶不切換搜索詞,但是始終未找到合適的搜索結果時,還可以推薦用戶切換搜索引擎進行查詢。畢竟每個搜索引擎爬取的內容範圍不一樣,而且某些指定內容只支持特定的搜索引擎查詢(比如微信內公衆號信息就支持搜狗搜索),切換搜索引擎,也有利用戶找到更全面的結果。

有結果,精匹配

搜索引擎的結果頁,是各大搜索引擎商業和內容制衡的結果,畢竟每個搜索公司都不是非盈利組織,在其中插入商業廣告在所難免。此外,搜索精準度排序,也是各個引擎公司優化的重點。

瀏覽器一般只是接入搜索結果頁進行呈現。由於商務及法律的原因,是不允許修改搜索結果頁的內容及排序的。如果想要在搜索結果上提供更好的操作,各家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在呈現搜索結果頁之前,在用戶輸入過程中,就通過聯想匹配,直接給用戶呈現最相關的結果,可以方便用戶一鍵直達結果(如應用、影視等),甚至無需繼續搜索,直接在聯想頁就得到最終結果(如天氣)。

看詳情,少干擾。

雖然搜索結果頁是受搜索引擎控制,瀏覽器不能擅自修改內容及排序,但是到了結果詳情頁,瀏覽器相對可控度就會大很多。現在比較常見的控制方式有兩種。

第一:去廣告。

根據艾媒諮詢調研結論,中國移動搜索用戶最期望的功能優化就是減少頁面廣告。

△ 艾媒諮詢2018中國移動搜索用戶移動搜索使用優化期望調查。

數據來源:艾媒報告 | 2018-2019中國移動搜索市場監測報告 https://www.iimedia.cn/c400/63519.html

一般瀏覽器都會做廣告攔截,攔截的機制是保持原有頁面的基本結構不變,將頁面中所能識別到的各種廣告,比如彈窗,懸浮廣告,頁面內插入廣告等,全部清除(清除後可能用戶無感知,也可能用戶會看到廣告佔位符)給用戶一個相對乾淨的網頁。

第二:精排版。

摒棄原有的頁面結果,將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提煉出來,按照信息內容的主次層級,重新排版呈現,給用戶打造一種更加沉浸的頁面瀏覽體驗。比如Safari的清爽模式和vivo的小說閱讀模式。

以上就是瀏覽器搜索設計過程中的9個建議,圍繞這9個設計建議,可以展開很多具體的設計優化點,如果有文中沒有提到的,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衆號:「VMIC U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