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生調侃,看了《三十而已》整個人都要恐婚恐孕了,但其實這部劇想要傳達的並不是這個意思,物質財富並不能和生活的幸福感、滿足感劃等號,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纔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沒有還珠格格,沒有西遊記,暑期檔就這麼開始了。

率先步入暑期檔的是一組姐妹花,《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在新的劇集裏,兩個劇組的主演甚至還串場了。

前排是《二十不惑》裏四個畢業班的小姑娘,後排坐着《三十而已》裏三位大姐姐。

其實這兩部劇都是檸萌影業出品的,從劇名就能看出來這是主打年齡款的現實題材劇作,受衆羣體範圍圈得相當清晰。

雖然現實主義都市劇集對檸萌影業來說不算是頭一遭(早在2016年,他們就輸出了優質好劇《好先生》),但緊跟都市生活,咬定當下社會最焦慮的男女、家庭主題不放鬆的方法,依舊很受用。

從未婚到已婚,從無孩家庭到有孩家庭,都市社會中平分給男女兩性的筆墨,這次都匯聚到了三個主要的家庭上。

30+的焦慮,奔30的恐慌,“三十”這個數字作爲年齡出現的時候,帶給女性的究竟是什麼,都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

出乎意料的是,六集看罷,《三十而已》裏的三個家庭的表現,不僅“30+”認,後浪們也看得香。

正處社會中流砥柱位置的80後,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是他們當下最重要的大事。而這部劇之所以能引起跨代際的共鳴,是因爲第一批90後也步入了三十歲的門檻,到了古人說的而立之年。

更因爲《三十而已》着眼的是大多數人的人生三階段,是個延續性命題。它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劇,更是一部從職場、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還原了都市中年齡在三十歲上下的女性羣像劇,有一定的寫實意義。

從抽象到羣像

未婚的,已婚未孕的,已婚已孕的。

現實生活中,想在好朋友的範圍內集齊這麼三類不同的人很難,但從大範圍來看,這三類女性身上又基本涵蓋了所有特質。

這樣的創作手法,優勢是容易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若稍有不慎也會陷入“概念出發”的怪圈,人物就容易走向刻板印象的歪路。

特別是如今是部劇就說自己人物做到了極致,但觀衆一看就明白這是給血淋淋的現實套了多少層濾鏡,才能說出的話。

《三十而已》中的人物的確是高度濃縮後的,但卻不是單純地貼人物性格。三個都市麗人,都是一人一世界的多面體,都是活在關係網中的社會人。

先說全職太太顧佳(童謠 飾)。

已經是站在令大多數人豔羨的金字塔上層人員,高情商高學歷高品位的全職太太,老公事業有成,孩子懂事可愛,房子也買在了寸土寸金的好地方。

這樣的人生足夠獲得一句“完美”的誇讚。

但《三十而已》顯然不這麼認爲。

顧佳一能手撕家長保護兒子,二能慧眼鑑茶維繫婚姻,三能下本打入太太圈爲公司爭取客戶。

原本預設的“賢妻良母”如今成了笑話,除了直面社會風雨,貌似她已無路可走。

《三十而已》拍的是擺脫“菟絲草”稱號的女性們,戳破的是她們將期望全交給他人的幻想。

再來說鍾曉芹(毛曉彤 飾),她是標準化的大多數。

人物配方也很簡單,從小到大都備受父母寵愛的新婚小媳婦+底層社畜,沒有什麼大夢想,只想安穩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像她這樣的姑娘,可以說是一抓一大把。她可以外貌樸實無華、出身平凡甚至偶爾小迷糊,但一定要極致善良溫暖、積極向上,這樣她纔不會被現實擊垮,獲得有緣人的青睞。

就從這幾集看,她雖然是工作上的老好人,卻絕對不是被道德操控的“傻白甜”。

依賴型人格讓她與丈夫陳嶼的生活並不如意,她愛養貓,丈夫愛養魚兩人偶爾會進行“小夫妻”式的鬥嘴。但隨着曉芹意外懷孕,又不幸流產,夫妻感情之間的裂痕慢慢變大。

而王漫妮(江疏影 飾),出身平凡獨自闖蕩的滬漂奢侈品櫃姐,美貌高雅,不願將就。

外人眼中,她是獨立清醒的標準都市白領,但其實背後的心酸只有自己清楚。她拼搏、努力,只是爲了在上海安家落戶,結果卻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

很多人能在她身上找到共鳴,看她的經歷就像是在照鏡子。渴望廣闊的外面的世界,必然要承受更多,滿懷希望之際總是要被現實澆上一盆冷水。

“錢不夠花”“精緻窮”幾乎是所有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房租、飲食、交通、社交就像是壓在每個人身上的一座座大山,到手的工資還沒捂熱就還了信用卡花唄。

三十憑什麼“而已”

“顧佳人間過綠”、“顧佳打人”、“顧佳顧學”、“鍾曉芹爲什麼還不離婚”……

開播還不到一週,《三十而已》中已經有四五個“名場面”成了熱搜,跟隔壁熱播的《二十不惑》相比,《三十而已》的敘事風格更爲大起大落、針鋒相對。

開局才9集,主要的亮點都集中在顧佳身上。

跟幼兒園家委會鬥智鬥勇、爲建立客戶而徒手擠進太太圈、霸氣手撕勾引老公的綠茶下屬……

不管是和木子媽媽之間先靜後撕的爆發,還是千方百計買到“敲門磚”擠入太太圈,抑或是藉由談心成功拿到於太太家的資源,說出“我即使希望您先生名下三家樂園的煙花招標可以考慮一下我家”的坦蕩,每一次都看似必敗無疑,最後都化險爲夷。

而王漫妮呢?

她被父母催婚、被同事使絆子、自己又急性腸胃炎、還被房東莫名漲房租……

這些發生在每一個在城市拼搏的年輕人身上的情節,看得人十分氣餒,原來就算如王漫妮這般漂亮、工作這般體面的人也一樣會遭遇這種事情。

但是專業的櫃姐品質讓她收到百萬大單緩解業績危機,接着又有鍾曉芹拉來顧佳求助,雖然搭進去了自己的今年的所有額度,但也收穫到了顧佳的反哺。

只有當鏡頭來到鍾曉芹這裏,生活裏家庭關係的一地雞毛才得以展現。

兩個人都對婚姻不滿,問題是,“兩個人都想避風,那誰來當港灣?”生活中的瑣事,終於是磨盡了兩人最後一絲期待。

光鮮亮麗的生活只是表面,當精心維護的如泡沫般脆弱的平衡被無情打破後,三位女性都只能直面生活的全面崩盤。

如何從無常、無序的生活中重新迴歸,成爲她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不完全寫實的接地氣

藝術是生活的客觀反映,生活是藝術的創作來源。

影視劇的呈現該怎麼平衡藝術與生活?貼近生活是意味着百分百寫實嗎?

作爲一部標榜着現實主義都市精品劇的《三十而已》,相信每個人在看的時候總有這些問題縈繞在腦海裏。

其實從創作角度來看,它們都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但似乎近年來內容生猛、底層、剝開現實的劇越來越受到主流的青睞,也獲得了更多的社會熱度,比如《歡樂頌》、《都挺好》。

有網友評論:劇很好,但總是感覺少一個角色,劇中三位主角的生活已然是我們不可觸碰的了,需要一個更接地氣的30歲女性角色。

但其實無論是溫婉還是猛烈、底層還是小康,它們都只是現實題材創作的一個元素罷了。

《三十而已》抓住了30歲的痛點,卻沒有一味地爲痛而痛。

全職太太的生活也並非風平浪靜,同樣需要披荊斬棘、一挑魑魅魍魎;

職場solo王也會面臨江湖險惡,仰天長嘯過後充實行囊上路;

標準化的小女生則需要先破後立,全面蛻變。

劇中的三位女性看起來的確是不存在衣食之憂,但生活中的坎坷也沒有放過她們。

《三十而已》的片尾總有賣煎餅早點的一家人。

一對母子守着大橋下的一個簡陋小攤,這裏是外賣小哥、城市白領可靠的落腳補給站,也是一個母親給孩子撐起的避風港。

總有觀衆不理解爲什麼它的片尾要大費周章地加上這對煎餅攤的母子,其實顧佳、王漫妮、鍾曉芹那樣光鮮亮麗的生活是生活,這對溫暖的母子守着煎餅攤的生活也是生活,物質財富並不能和生活的幸福感、滿足感劃等號。

就像觀衆們在看《乘風破浪的姐姐》時所發出的感慨:看到她們,我似乎不是很恐懼三十歲的到來。

雖然生活一地雞毛,但姐姐們都能放下一切既有成績,勇敢突破自己,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退縮呢?

不過是生活而已。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