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洋彼岸的影響,今日股市大跌,茅臺單日跌幅也逼近5%,股價跌破1600元到1595元,但依然不能否定從2006年以來茅臺的持續暴漲神話。

14年間,茅臺股價從16塊漲到1680塊,翻了105倍。總市值也從60億漲到2.1萬億,相當於5個百度,10個可口可樂,而整個貴州省的2019年全年GDP也只有1.68萬億。

從業績表現來看,茅臺確實算得上優質白馬,而且消費市場對茅臺酒也是供不應求,這讓茅臺極具成長價值。2019年茅臺實現營收888.54億元,歸母淨利潤412億元,銷售毛利超過90%,上市至今,累計分紅近600億,不折不扣的現金奶牛。

可以說只要國內對白酒的熱情不減,茅臺就仍存上升空間。畢竟白酒在中國不僅僅是酒,還是一種社交,正所謂一切都在酒裏,在以酒會友的格局被打破之前,茅臺神話可能還會繼續。因爲茅臺就是酒中愛馬仕,就算你再不喜歡包,也不會拒絕別人給你送個愛馬仕吧~

所以,市場在一邊質疑茅臺47倍市盈率的背後到底有沒有泡沫,另一邊也在用腳投票,茅臺真香。而實際上茅臺的泡沫可能不在股市,而在以消費者爲主體的一級市場,說簡單點,茅臺的泡沫問題可能不是股市泡沫,而是炒茅臺酒的泡沫。

……

前幾天,官媒痛批茅臺,稱茅臺是腐敗官員的硬通貨,終於把茅臺一直以來的炒作問題拿到檯面。

目前,茅臺的業績支撐一方面來自於消費市場對茅臺本身的認可,畢竟國酒身份,有茅臺談生意總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則在於茅臺本身的稀缺性讓茅臺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以市場熱度最高,也是最主流的53度飛天茅臺爲例,受制作工藝限制,飛天的生產週期一般在4-5年,而且每次出廠時還需要留下20%左右的酒用來勾兌新酒,這就意外着當前市場上流通的茅臺其實是2014年的酒,而且還不是全部,這就造成茅臺酒的產量始終有限。

但這並不是造成茅臺稀缺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於市場對茅臺稀缺性的炒作,讓茅臺始終處於囤貨惜售的狀態。這就意味着本來出廠量就不高的茅臺,加上一級經銷商及各級分銷商、零售商的囤積,市場上流通的茅臺就更少了,給消費者的直觀感受就是買茅臺要麼花高價找黃牛,要麼靠搶,還不一定能搶到。

於是,在消費者眼裏,買茅臺就是坐享增值,而且存放越久價值越高,所以茅臺已經從一件消費品,變成了一件能產生投資收益,而且是穩賺不賠的投資品,金融屬性也由此誕生。

加上近年來樓市政策不斷收緊,房地產的蓄水池效應越來越弱,大量熱錢急需找到新的投資標的,“穩賺不賠”的茅臺酒自然成了直接目標。於是大量資本開始介入。

資本介入一方面意味着茅臺可以被賣的更貴,市場有錢接受更高價的茅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茅臺的囤貨問題會更加嚴峻。因爲大家手裏有錢,根本不擔心茅臺的持有成本,而且持有時間越長,市場上的茅臺數量越少,茅臺的投資回報就更高。

簡單算一筆賬,目前茅臺出廠價是969元,這也是一級經銷商的拿貨價,而賣給零售商的批發價已經漲到2200左右,賣給消費者的市場價增飆到2700元以上,有些城市已經逼近3000元一瓶。

這就意味着,經銷商以2200元一瓶的批發價,只需要出40%左右的貨就能回本,剩下60%左右的茅臺就能囤起來,待價而沽。同樣,零售商雖然採購成本超過2000元一瓶,但按2700元一瓶的市場價,也只需要出80%的貨就能回本,然後囤下20%的貨。

而這批囤下來的茅臺就是經銷商和零售商的投資收益,因爲成本已經對沖掉了,所以這批囤貨不論最初以怎樣的價格出售,都是穩賺不賠,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可以認爲,市場上的茅臺數量並不低,只是真正流通起來的茅臺不多。

正所謂喝茅臺的不買,買茅臺的不喝,既然自己不喝,那就要麼送,要麼囤。

這種囤茅臺的共識,好處在於可以讓茅臺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缺貨狀態,從茅臺廠到各級經銷商,都能在這條利益鏈上分一杯羹。被不斷炒高的售價和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也能支撐茅臺的業績穩定。所以,只要這種炒作熱情不削減,茅臺就能一直延續他的神話。

可一旦炒作熱情衰減,茅臺則會面臨被大量拋售的境地,市場價也會大幅回落。直接影響就是茅臺在經銷商手裏的銷售熱情下降,最終會傳導到茅臺的銷售數據變差。

其實,茅臺之前經歷過一段被經銷商拋棄的日子。

早在2012年到2014年,當時因政策原因,茅臺被限制在官場流通,市場一度認爲茅臺的國酒價值開始下降,便紛紛拋售茅臺,導致茅臺的市場價從最高近2000元一瓶,跌到最低800元一瓶還無人問津,一度逼近出廠成本價。

好在時任茅臺一把手,還未被雙規下獄的袁仁國當機立斷:“茅臺市場零售價不得低於1500元一瓶,違者取締經銷商資質,永不錄用”。這一招確實有效,自此以後,茅臺憑藉昂貴的價格,穩坐國內奢侈品白酒的交椅,也爲如今茅臺的炒作之風加了一把火。

……

不過,近兩年來,茅臺的炒作問題也在不斷引起高層重視,空降的兩任領導都有意解決茅臺的炒作風氣,儘管效果不佳。但從茅臺近年來的一系列人事變動來看,炒茅臺的風險正在增加。

這個風險對炒茅臺影響有多大,最極端的例子可以參考房地產。

2016年以前,國內最好的投資品毫無疑問房地產,幾乎是穩賺不賠,買到就是賺到,但是2016年下半年房住不炒政策以來,到如今房價雖說沒怎麼跌,但流動性大幅下降,投資成本成倍增加,資本回報率越來越低,如果你炒房的姿勢不對,在三四線買了幾套高價樓,現在就是燙手的山芋。

當然,茅臺畢竟跟房地產不一樣,房地產准入門檻更高,炒作成本也更高,不容易買,也不容易賣,持有成本還高,因此對政策風險的反應會更加敏感。但茅臺的炒作成本其實不高,茅臺的炒作成本主要在於貨源問題,只要解決了貨源問題,幾萬塊也能炒茅臺,而且酒屬於快消品,出貨速度也比房地產更快,所以炒家對炒茅臺風險的應對能力也更強。

但出貨速度快也埋下一個隱患,如果市場真的開始擠炒茅臺的泡沫,炒家們也會有更大的餘地降價出貨。這就會造成市場上茅臺供給過剩,價格大幅回落,就像曾經荷蘭的鬱金香泡沫破滅一樣,最後只剩下一地雞毛和一文不值的鬱金香。

當一級市場的茅臺的炒作泡沫出清以後,或許才能看清二級市場上的茅臺股到底有沒有泡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