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產劇《空鏡子》,覺得有些奇妙。2001年播出的時候,熱度非常高,其後幾年地方臺也多次輪播,但是社交媒體上討論者寥寥,不知道該稱它是冷門劇還是國民劇。很多觀衆記得陶虹、牛莉、許亞軍,但記不清情節了。作爲一部接地氣、風格樸實的家庭劇,也有不少人說不知道表達什麼。

個人覺得這和《空鏡子》的風格、題材、受衆有很大的關係。這部楊亞洲導演,陶虹、牛莉、姜武、許亞軍、何冰、彭玉、劉冠軍等衆星雲集的電視劇,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部可以從小看到老,越看越有味道的電視劇。

導演楊亞洲非常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微妙的情感衝突,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場景,他和黃建新聯合執導的電影《背靠背,臉對臉》獲獎無數,他個人的電影《沒事偷着樂》、《美麗的大腳》,電視劇《嘿,老頭》、《家有九鳳》、《八兄弟》等都聚焦普通人生活,是當下少有的專注平民生活的導演。

三位主演:陶虹、許亞軍、牛莉

編劇萬方也是大有來頭,戲劇大家曹禺的女兒,知名作家,除了《空鏡子》,《空房子》、《空巷子》、《走過幸福》等都是根據她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

01

不少人問,片名爲什麼叫《空鏡子》?這劇到底講的是個什麼故事呢?想表達什麼呢?

我摘取編劇萬方在《空鏡子》的同名原著小說裏第一段的原文,便於理解該劇的主題。

“鏡子裏有如花美眷,有似水流年,有破碎的婚姻,有短暫的愛情。愛情只在裏面停留了五分鐘,留下了空空的鏡子,在陽光下閃耀。”

我個人認爲《空鏡子》想表達的意思有幾層: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人心。你的想法(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決定你生活的樣子。

鏡子映照着我們的生活,再瑣碎、再平凡、再狗血,也是真實的。

美好的愛情是短暫的,在漫長而平凡的生活裏,愛情保質期甚至只有5分鐘。

儘管短暫,儘管代價沉重,很多人依然會爲了那5分鐘,耗盡一生來追求愛情。

《空鏡子》的故事很“平”,主要是圍繞孫家兩姐妹的生活展開,導演和編劇並沒有爲了製造戲劇衝突而撒狗血,裏面的人物行爲是結合時代背景、有自洽邏輯,經得起推敲和品味的。

陶虹扮演的孫燕是我們進入這個故事的主視角,一個在工廠裏買票的普通姑娘,善良、單純,對生活和她人飽含善意,只是有點小迷糊。剛開始的孫燕,對於工作和生活是知足的,但在感情上是自卑、被動的,她內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姐姐孫麗,她討厭姐姐對感情的態度,但很嚮往姐姐的生活,姐姐遇到的那些男人多麼優秀,而自己遇到的都是平凡而有缺點的男人。

孫燕喜歡的是有文化、有情趣的男人,她拒絕了音樂會上打瞌睡、只會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大老粗潘樹林(姜武飾),後來和緊追自己的同學翟志剛(何冰飾)結婚。這段婚姻是孫燕人生的分水嶺,之前是被生活推着走、活在姐姐陰影之下的傻姑娘,在經歷不幸憤而離婚後,她鼓起向一直愛慕着的前姐夫、高級知識分子張波(劉冠軍飾)告白,結果當場被拒絕。兜兜轉轉之後,孫燕又遇上了同樣離婚的潘樹林,兩個滿身傷痕的人終於走到了一起。

牛莉飾演的姐姐孫麗,漂亮而聰明,從大學畢業後在旅遊公司當導遊。天生擁有一切的人往往天生都不安分,有顏值可以爲所欲爲,對待感情孫麗是貪婪的,想要馬黎明(許亞軍飾)英俊俏皮的皮囊,也想要張波的學識、氣質,最後乾脆走了個婚姻換美金、換國籍的路線。完全以自我爲中心,在感情上極具攻擊性的孫麗碾過所有她身邊人的生活,把情感掠奪乾淨,留下一地雞毛。

兩姐妹互爲鏡子,參照不同的人生,姐姐太聰明太早看透生活的本質命運的玄妙,妹妹領悟太晚但一路堅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在電視劇的結尾,潘樹林的女兒向孫燕喊出了第一聲“媽”,孫燕淚流滿面,孫麗擁抱她:“你真幸福,真羨慕你,燕兒”,兩個人的心理定位做了一個對換。

02

好的影視作品和好演員相互成就,除了孫家姐妹,《空鏡子》顯然對幾個主要人物都進行了“雕琢”,基本都“立得住”,讓我們常常想起他們。

許亞軍在成爲祁同偉之前,他最好的角色是馬黎明。這個看起來玩世不恭的男人,從頭到尾只愛過孫麗一個人,爲了讓孫麗看得起,鋌而走險弄錢進了監獄。在知道孫麗打掉兩人的孩子以後,在孫麗徹底放棄自己後,馬黎明依然不改初心。馬黎明爲何這麼死心塌地地愛着孫麗呢?

馬黎明和孫麗太像了,兩人秉性相近,青梅竹馬培養起來的默契無人能比,相互知道對方真正想要什麼。而自小父母離異,跟奶奶長大的馬黎明有一股倔強,對於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執著,他這一生好像都在努力配得上孫麗。他的癡遇到孫麗的狠,必然一敗塗地,可憐可嘆的馬黎明,也許孫麗並沒有平等對待過他。

張波,婚戀市場上的大殺器,媽媽們心目中的最佳女婿,在研究院上班的精英,儒雅、穩重、情商高,孫家的三個女人都喜歡他,孫媽欣賞自己女婿的踏實,孫燕從頭到尾暗戀着、崇拜着姐夫。但張波和孫麗的婚姻,並不是看上去的那麼美,孫麗爲了迎合張波,聽音樂會、學英文、扮淑女,而張波儘管對孫麗和馬黎明的過往如鯁在喉,但仍然裝出一副大度的樣子,掩飾本性的婚姻該有多累啊。當張波知道孫麗爲馬黎明做過人流以後,這個打擊對他這樣驕傲的人來說,如同重生,他最終放下了風度和自尊,選擇離婚,再找一個各方面都普普通通的姑娘,這是一個理性戰勝感性的結局。

姜武可能演過太多相似的角色了,以至於潘樹林這個人物我心裏覺得就應該長姜武這個樣。除了沒文化和藝術細胞,潘樹林是個真正的爺們。但他和孫燕最後走到一起是因爲愛情嗎?對於兩個飽經生活磨難的男女來說,那5分鐘的愛情太奢侈了,合適、理解纔是共同面對油鹽柴米的底氣。

何冰用寥寥幾場戲,就把翟志剛這樣一個嫉妒心極強、疑神疑鬼、小肚雞腸的人物演到骨子裏去了。小時候有多恨翟志剛,長大了就有多佩服何冰。彭玉老師扮演的孫媽,一個有些勢利但又很可愛的老太太,王千源扮演的娘娘腔、初出茅廬的陳數……如果有比看好演員飆戲更過癮的事,那就是看一幫好演員飆戲。

要是說這劇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陶虹對於孫燕這個角色來講,過於漂亮了,每次孫燕在自憐自愛覺得自己比不上姐姐的時候,視頻彈幕裏一片“燕兒,你也好看啊”式的表白,與原著小說相比,削弱了觀衆特別是年輕觀衆,對孫燕這個人物、以及她最後一些重要選擇的理解。

03

《空鏡子》風格樸實,但如果你認爲導演沒技巧那就大錯特錯了。仔細觀察,鏡頭語言特別講究,鏡子是從頭到尾都出現的道具,在前半段,有很多兩姐妹同時出現在鏡子裏的特寫鏡頭,或者妹妹在鏡頭前,姐姐在鏡子裏,隨着劇情的深入,兩姐妹以外的人也出現在了鏡子裏,共同出現在鏡子裏的人物代表了關係的遞進,結合片名和主題,這個寓意非常明顯。

鏡子是道具、是手法,也是情緒

楊亞洲非常喜歡拍街上車來車往的鏡頭,兩個角色在對話,攝像機就像第三個人隔着馬路在遠遠看着,汽車在我們的視線裏來來去去,人物若隱若現,有時對話聲音甚至會被周邊的聲音蓋過,有時鏡頭拉得遠遠的,一不留神,角色已經走出鏡頭。這種營造出的真實感,讓我們旁觀着劇中人物的生活,就像旁觀着自己一樣。

劇中還頻繁用長鏡頭,比如第一集前20分鐘就有2次長達數分鐘的長鏡頭,這既是對導演調度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演員水平的考驗,《空鏡子》的長鏡頭並不炫技,它服從於故事,呈現生活狀態,讓觀衆覺察不到。

演員的高光表演是戲裏戲外下足了功夫的結果。陶虹和牛莉兩人的默契,體現在細節上,有很多即興發揮。比如兩姐妹晚上聊天,陶虹鑽到牛莉的被窩裏,牛莉拍了一下陶虹:“你這腿怎麼這麼涼啊”,兩人在飯桌上的小爭吵,睡前的10分鐘“情感課堂”,這些特別生活化的細節相信很多有兄弟姐妹的觀衆都似曾相識。

馬黎明和翟志剛是導演和編劇在電視劇中再創作的人物,這顯然是神來之筆,許亞軍和何冰演活了這兩個人物,他們是兩姐妹成長的綠葉,也襯出了另外4個人物的性格特徵。

《空鏡子》的劇本化繁爲簡,全是家長裏短的小事,就連潘樹林的女兒被劫這個能讓觀衆突然緊張的劇情都一筆帶過,不擠眼淚、不撒狗血,短短的20集讓我們彷彿經歷了幾位人物的一生。

十年多前,年少的我第一次看《空鏡子》的時候,我看到了暖意,看到了孫燕的抗爭和奮鬥,想起她如鈴的笑聲,覺得生活沒有什麼檻過不去,現在重溫,只感到生活背後的“喪”和無奈,平凡瑣碎的生活就像鏡子一樣,時刻記錄着個人的掙扎和選擇,生活並沒有標準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