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早已不復存在,彼時的蘇聯和現在的中國畢竟不在一個“座標內”。所以,“類比性”並不強。不過,由於都有美國這個“參照物”,也能縱向比較一下。再者,畢竟都是世界“第二”,似乎也有些許的現實意義與啓迪作用。

一,相同和不同之處

彼時的蘇聯,其國土面積爲2240萬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一。人口2.8億,位列當時的世界第三。

現在的中國,國土面積爲96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人口14億,世界第一。

彼時的蘇聯,其綜合實力排在美國之後,名列世界第二。現在中國的綜合實力也排在美國之後,位列世界第二。

彼時的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現在的中國也是。通過對比,不難看出,彼時的蘇聯和現在的中國在基礎條件,綜合實力,政治制度上有着共同點或相似之處。

當然,彼時的蘇聯和現在的中國也有不同之處。比如說稱謂,那時的蘇聯和美國一起並稱“超級大國”。而我們的稱謂中目前還沒有“超級”二字。儘管實力可能已經達到,但在與美國這個“參照物”比較時,我們和原蘇聯相比,給予美國的壓力可能是方向不同,也可能是力度不夠。比如說軍事壓力不夠,政治壓力不同等。

二,方向上的差異

二戰結束後,蘇聯在很多方面與西方的分歧加大。特別是意識形態和軍事方面,西方國家感覺到了來自蘇聯的壓力和威脅。在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後,1946年3月,世界正式進入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時期。

冷戰時期,基於博弈的需要,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組建了軍事同盟北約組織,而蘇聯也成立了華沙集團與之相抗衡。在蘇聯組織的華沙集團中,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雙方意識形態的博弈。

中國一直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直白的說,也就是實質上的“不結盟”。所以,儘管我們有不少朋友,但卻並非軍事上的盟友。同時,我們也並非蘇聯那樣的“輸出”意識形態。所以,基於美國這個參照物來說,我們既沒有與美國形成像蘇聯那樣的軍事集團性質的對抗,也沒有與美國進行大張旗鼓的意識形態博弈。這也是我們與原蘇聯的方向不同之處。

三,側重點不同

彼時的蘇聯以及現在的中國,其綜合實力都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儘管都是世界第二,但側重點不同。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更全面,彼時的蘇聯在層面上更突出。在經濟和軍事上,我們更平衡,而原蘇聯則更突出于軍事。

從經濟層面來說,現在的中國和彼時的蘇聯,其GDP都排在美國之後名列世界第二。蘇聯鼎盛時期的GDP達到了美國的60%左右,而我們的GDP,2018年是美國的66.5%,2019年的GDP是美國的67%。直白說,與那時的蘇聯相比,其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基本相當。不過,GDP的產生方式卻有着明顯的差別。

蘇聯鼎盛時期的GDP主要來自於能源及軍事工業。而現在中國的GDP則主要來源於製造業。1953年2月斯大林病逝後,赫魯曉夫於1953年9月正式成爲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儘管赫魯曉夫這個人有點“不靠譜”,但他卻非常重視科技與科技人才。所以,蘇聯在此後幾年裏的科技水平,特別是軍工科技水平及能力有了“顛覆性”的提高。

1957年10月,蘇聯用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到達太空,成爲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到達太空的宇航員。自此後,在軍事科技領域,蘇聯與美國“並駕齊驅”了,甚至在有些方面超越了當時的美國。而現在的中國,雖然在軍事科技領域也取得了輝煌成就,但畢竟是“追趕者”的身份。若與蘇聯當時的軍事科技地位相比,我們在自主性,特別是創新性上,不得不說,還是有些差距的。在武器製造方面亦是如此。

冷戰時期,蘇聯製造了大量的飛機,坦克,大炮,潛艇,包括航母在內的各式艦船。其幾乎都是蘇聯自己設計和建造。而我們現在雖然也能建造,甚至製造能力更強,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都是使用已經成熟的技術,其有的零部件尚需協購,比如發動機等。而蘇聯大多都是“一條龍”。所以,在自主性和創新性上,與鼎盛時期的蘇聯相比,我們還是有些不足的。

四,與美國對抗性上的差異

冷戰時期,原蘇聯被美國視爲了唯一的對手。而現在,我們並不是美國的唯一對手,因爲俄羅斯也是美國的戰略對手。直白的說,由於蘇聯有着足以與美國對抗的軍事實力及盟友集團這兩大因素。所以,原蘇聯給美國造成的壓力更直接,更緊迫,對抗也更激烈。也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對抗。而我們給美國製造的壓力則更側重於經濟層面和不多的科技單項。也許正因爲這些因素,我們纔沒有被冠以“超級強國”。

從冷戰時期的軍力來說,從航母到大炮,蘇聯是應有盡有,而且都是自主創新和自我品牌。鼎盛時期的蘇聯,有5.3萬輛坦克,6.3萬輛裝甲車,3萬門火箭炮,1570套戰術導彈。海軍方面,蘇聯有包括航母在內的各類主力戰艦193艘,潛艇79艘。空軍方面,蘇聯有752架轟炸機,各種戰機5167架。運輸機620架,直升機2207架,以及若干數量的偵察機。核武庫方面,鼎盛時期的蘇聯有45000枚核武器,而美國最高峯時也不過有33000件(1967年)。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蘇聯的這些武器數量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那時,已經足以與美國不相上下。

從軍隊規模來說,蘇聯有199萬人規模的陸軍部隊,海軍45萬人,空軍45人,戰略火箭部隊29萬人,國防軍63.5萬人。對於只有2.8億人口的蘇聯來說,這樣規模比例已經很高了。所以,從軍隊規模,武器數量,性能,以及作戰素養來說,鼎盛時期的蘇聯完全具備與美國“一決雌雄”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具備了主動進攻的能力。而我們,由於“專守防禦”的戰略,防守自然沒有問題,但若與美國全面對攻,似乎還“力有不逮”。所以說,現在的我們與彼時的蘇聯,若以美國這個“參照物”來對比的話,我們在軍事上對美國的壓力,顯然沒有那時的蘇聯對美國的威脅大。

五,戰略層面對比的啓示

毫無疑問,從政治,安全,對抗等戰略層面來說,彼時的蘇聯在與美國的博弈中更直接,也更慘烈。如果同現在的中國比較,儘管在戰略博弈的地位上蘇聯略高一些,但蘇聯的博弈方式也給自己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比如,在製造業的GDP中,蘇聯的軍工業佔比爲60%,最高時甚至達到過80%。而軍費開支方面,蘇聯的軍費開支爲GDP的23%。正如一些專家的形容,說蘇聯在與美國對抗中,雖然曾“光芒四射”,但那卻是在將“所有的一切一併燃燒”得來的短暫“亮光”。而現在的中國就非常“理性”。所以,博弈的韌性會更強。

儘管與原蘇聯比較的“類比性”不強,現實意義也不大。但是,啓示還是有的。比如,發展的“均衡性”,競爭形式的“理性”,戰略博弈的“藝術性”等。而最主要的啓迪是:像蘇聯那樣跟着美國“節奏”的博弈方式不可取,因爲那是美國的“圈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