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武人士對於拳套護具的認識的誤區

【祖龍漢】

我們今天說的中國功夫,往往被稱之爲傳統武術。而現在擂臺比武的,叫做現代搏擊。

其實在真正意義上講,只要是武術,其實就沒有傳統和現代之分。但是爲了區別現代文明世界的擂臺拳賽,劃分爲傳統和現在的區別。

前兩天詠春的餘大師又輸了,和很多傳武大師的藉口一樣,說是因爲臨時要求戴大拳套等護具之類的東西影響了他功力的發揮。

由此可見,格鬥擂臺上的一些護具,成了傳武大師及習練者心中繞不開的心結。

也可以說是成了永遠的遮羞布。

其實說白了,今天所說的一些護具,在古代中國,習武者都有。

從護頭,護胸,護襠到護手,統統都有,只是材質不同而已。

古時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從軍的人有盔甲,跑江湖的也有護體的一些護具。沒有幾個人傻到赤膊上陣,都是能武裝到牙齒,就儘量武裝到牙齒。

包括練所謂的金鐘罩鐵布衫,那塊粗皮,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護具。包括以前江湖人士一條好的腰帶,也是護具的範疇。

到現代擂臺比賽,基本上只要是武術格鬥有關的項目,都要戴護具。這是一種保護選手的體現。

因爲擺擂臺比賽,沒有深仇大恨,只是競技,有護具,都有保護,打完這一場,我們還有機會下一場,人還是完整的。現代擂臺上的牙套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在此,我要向一部分對護具拳套等有誤區的傳武朋友們說明一個重要的問題,護具的保護是雙向的。既保護對手也保護你,既約束了你的殺光傷力,也約束了對方的殺傷力。

有護具和拳套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因爲作爲一個職業的選手,最起碼要養成戴拳套的習慣。而且戴拳套還要纏手。這不僅僅是保護你自己的手,也是保護了對方不被你一拳打出什麼問題。就好比給鐵錘包上棉花。

鐵錘不會在使用時磨損,也不會一錘砸死人。這就是對拳套的形象比喻。

護具,特別是拳套,就是起到這個作用。

在拳臺上戴拳套護具,保護,永遠是相互的。

這應當是習武之人的一個基本認知。

如果一方戴護具,一方不戴護具,不戴的那方肯定要喫虧。

然而,在傳統武術的一些習練者看來,拳套和其他一些護具限制了他們功力的發揮。

其實這是可笑的,是陷在自己的童話中沒有醒來的狀態。

任何事物,不能隨着時代進步發展,就只會消亡。

動不動就說功力高強會打死人。而新時代的擂臺只分輸贏,沒有必要打死人。況且,在現實中,雙方都戴護具能輕易勝你的人,如果不戴護具,可能三兩下就能打趴你。

這就是好比先前的那個大鐵錘取下了外包的棉花,直接掄到你身上了。先前包着棉花捱了一下錘,你還唉啊,媽啊,不行了,堅持不住了。如果不包棉花,這一鐵錘過來,直接掛了。

這就是對拳套護具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但有的人就是癡夢不醒,說在我掛的那一瞬間把那個大鐵錘還給磨損了零點一毫米,以此作來狡辯找補。

這就失去了作爲一個習武者的基本意義。

任何時代,任何習武者,真高手,都會特別注重何護自己的手和腳。因爲手腳如果不靈敏了,或是有舊傷,新傷了,肯定於戰場擂臺不利。

職業拳手在平時訓練時都戴拳套,纏手,其實就是無時不刻在保護自己這個喫飯的傢伙。

形態正常沒有內傷外傷的手和腳,是一個無論傳統還是現代武術愛好者的標配。

如果你習武的目的只是爲了和磚頭木塊較量,把自己的手腳磨成老繭變形,甚至一到冬天就開裂,天晴下雨變天時疼痛難當,就基本上不用提護具拳套會不會影響你發揮了,而是直接從內在裏結束了你成爲一個高手的可能性。

所以,我認爲,傳統武術的習練者,要在武術方面有所發展,得先明白護具的雙向保護性這個基本概念。

每一個武術愛好者,都應當擁有一副拳套,感覺,體驗戴着拳套打拳的感覺。跟上時代的擂臺賽,傳武纔有大有可爲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