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宗得知南宋即将北伐的消息,派遣蒲察徒穆、萧琦等大将率军屯于虹县(今安徽省泗县)、灵壁(今安徽省灵璧县)等地,做好抵御准备。张浚从临安返回扬州后,将都督府设在盱眙,于五月初七日统帅大军十三万,号称二十万,兵分两路,西路由淮东招抚使李显忠率领,自濠州攻取灵壁;东路由御前诸军都统制邵宏渊率领,自泗州攻虹县。很快,宋军便取得了战果,西路军在李显忠的率领下,势如破竹,克复灵壁,击败金军将领萧琦。邵宏渊也率东路军进至虹县,李显忠从灵璧赶到,两军会合,虹县遂被攻克。随后宋军合为一股,乘胜追击,攻占了金军重镇宿州。

宋金开战后,宋军主帅张浚一直坐镇后方,“每战皆去行间数百千余里”,遥控指挥,没有亲临一线,不仅对前线战况失察,还用人失误,谋划失策,造成了将领内讧。当宋军克复宿州后,朝廷分别晋升李显忠、邵宏渊为开府仪同三司、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检校少保、宁远军节度使、招讨副使,级别相差无几。但张浚却写信给邵宏渊,让他听命于李显忠,这使邵宏渊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加之此前攻克虹县不是邵宏渊的功劳,他已产生不满,自己的部将又因私夺金军千户佩刀被李显忠以违反军纪为由斩首,两帅已结下仇怨,此时让自己受李显忠节制,邵宏渊内心一万个不愿意。

宋孝宗得知宿州战报,十分高兴,但又听说李、邵二将不睦,担忧会影响北伐大局,所以命令张浚撤回李显忠等人,先行修养,再谋推进。“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以盛夏人疲,急召李显忠等还师。”只是还未等诏书抵达前线,金军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就率大军从商丘赶到,包围了宿州。李显忠与金军在宿州城下大战,随后金军河南副统孛术鲁定方也从南京率领十万大军赶到宿州增援。五月二十二日,两路金军共二十余万人将李显忠部围困在宿州城外,邵宏渊却以私怨废公事,隔岸观火,作壁上观,拒绝配合作战,最终导致宋军四万余人阵亡。

二十三日,邵宏渊率军先行逃跑,李显忠独臂难当,只能放弃宿州城,趁夜突围。“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践饥困而死者,不可胜计。”宋军撤退至符离时,被金军二十万人追上,遭遇惨败,死伤无数。

据说宋军符离惨败时,主帅张浚仍在盱眙都督府中沉睡,“方熟寝,鼻息如雷”,听说李显忠、邵宏渊溃败的消息后,他竟害怕到束手无策,首先不是考虑如何组织兵力反击,而是打算遣使求和,好在这一举动及时被部下制止。随后张浚立刻上书宋孝宗“乞致仕,又乞遣使求和”。孝宗闻知北伐失败的消息,勃然大怒,此时李、邵二将不知去向,张浚作为北伐主将,主战派的核心人物,居然提出求和的想法,令孝宗十分失望,也让他在朝廷上颜面扫地。

符离大败后,由宋高宗出面主持大局,重新起用主和派汤思退等人,准备与金议和。次年,张浚罢相,很快便在羞愤中去世。宋金双方也签订了《隆兴和议》,内容与《绍兴和议》无二,南宋仍以叔侄礼对待金国,每年向金国进贡岁币,并将陕西彻底割给金国。经此一战,南宋再也无力北伐中原,恢复故土,宋孝宗也就此沉沦,转向主和,将精力投入到国内政事,从此再未提过恢复之志。

隆兴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四川宣抚使吴璘从陕西撤军,给了金军喘息的机会,变相压缩了南宋的战略空间,使得金军在两淮地区加强了防御。其次,南宋本身兵力不足,张浚组织的十三万军队,实际上只有八万左右可供作战。再者,金国已经从完颜亮内乱中恢复,有充足的精力腾出手来对付南宋。但北伐失败不能只归罪于张浚一人,纵然他本人志大才疏,徒有虚名,但他从道义上争取恢复中原,复仇雪恨,也算是一代名臣。

元代刘一清曾总结了宋孝宗北伐失败的原因,他说:“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故其出师才少衄,满朝争论其非,屈己求和而不能遂。孝宗之志惜哉!”宋高宗时期名将云集,但赵构一味贪图苟且,卑躬屈膝,出卖国家,葬送了无数名臣将相的辛苦努力!到了宋孝宗时期,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也有了雄厚的财力和强力的中央集权,但诸如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却已不在人世,再也没有身经百战的武将能够为国出生入死、上阵杀敌,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为宋孝宗实现恢复中原、报仇雪耻的伟大志向了,着实可叹可悲!

#聊聊战争史#

本文为读史漫录原创,欢迎您评论留言,交流感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