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讀史很多都依仗影視劇的傳播,但由於衆多編劇、導演爲了迎合觀衆欣賞趣味,不得不篡改歷史,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十分糟糕的惡性循環。導致很多平時不愛讀書的年輕人,都會誤以爲影視劇中所宣傳的纔是“真實歷史”。

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夠儘早放下手機,或者停止追捧部分質量低的連續劇。多讀一些正版書籍中所記載的,相關歷史人物和事件,就會發現原來真正的歷史,與胡編爛造的“劇本”有本質區別。而且還可以在“讀史”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

如果大家平時有閱讀書籍的雅興,建議大家可以多看一下,中國比較著名的古典小說。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以及《封神演義》和《隋唐演義》等,故事性和歷史性都相對較強的演義小說。

所謂演義小說其實指的是,中國古代小說體裁之一,雖然現代社會中已經比較罕見。但是在宋、元、明、清時期卻比較盛行。尤其是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代時期,以“演義”爲體裁的小說可謂層出不窮。

《隋唐演義》就是衆多明清演義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它是由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創作的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全書共分二十卷合計一百回。主要講的就是隋唐時期,衆多農民起義軍以及各路“反王”,與腐朽沒落的隋朝作鬥爭的故事。

深讀《隋唐演義》之後,才能發現的隱匿“門道”

如果大家平時對古典小說有一定研究,就會發現古人所撰寫的小說體裁,基本上都圍繞着公案、志怪;以及演義、俠義、野史、世情等。這其實與封建思想的束縛,以及飽讀“聖賢書”有很大關係,或者說古代文學家的思想,基本上都會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

1.“明朝遺民”思想中的反抗意識

《隋唐演義》的作者褚人獲是一位,生於明朝長於清朝的文學家。所以他的思維意識中,必然會留下“明朝遺民”思想。而這部長篇章回體演義小說,雖然是以“隋唐”兩朝作爲歷史背景,但其實也從多個角度表現出了,褚人獲作爲“明朝遺民”的反抗意識。

比如,書中介紹的瓦崗寨農民起義,以及“十七路反王”同時“反隋”。其實就是一種比較明顯的,“明朝遺民”思想在作怪。他身爲大明子民卻要受到蠻夷之族的統治,這種心中的憤憤不平終於化成了一股反抗力量,並將其寫於《隋唐演義》之中。

如果按照文學角度或藝術層面去分析《隋唐演義》,這部具有英雄傳奇,以及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長篇章回體小說,不僅爲廣大讀者提供了可讀性極強的故事,而且還爲大家展現了隋唐時期的部分史實。

同時,如果大家能夠深入研讀此書,就會發現似乎總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共鳴感。而這種共鳴感的外在表現就是,讀者可以與書中人物擁有“同理心”或“認同感”。這其實也是《隋唐演義》這部演義小說的精妙之處。

2.《隋唐演義》成書經歷

一般認爲《隋唐演義》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即公元1695年此時正值清朝鼎盛時期。支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爲,現存最早刻印刊行版“四雪草堂刊本”,就是始於這一年。當然大文豪魯迅卻有不同見解,他認爲《隋唐演義》成書於康熙十四年。

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要比康熙三十四年早二十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時間長的差距,其實與不同的考察方向以及勘查證據都有一定關係。當然,魯迅支持的成書於康熙十四年的觀點,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有力證據。

當然可以肯定的是《隋唐演義》自成書以來,就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追捧,即使是在清朝時期也曾出現過“洛陽紙貴”的盛況。更別說是在現代社會中,這部古典演義小說除了一版再版之外,還被翻拍成了多個版本的影視劇。

筆者認爲如果大家對《隋唐演義》真的有濃厚的興趣,大家可以直接購買書籍自己研讀。畢竟影視劇中所表現的《隋唐演義》,基本上都經過刪減或竄改。所以根本無法爲大家,提供一個立體的“隋唐”故事範本。

《隋唐演義》歷經傳承終成古典小說翹楚之作

1.古典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其實並不是文學家褚人獲,憑空想象出來的文學作品。而是一部融匯了宋元時期,人們對隋唐兩代故事的口口相傳、以及借鑑並拓展了羅貫中所編纂的《隋唐志傳》。

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初年,這種以長篇歷史演義爲體裁的,古典小說大量湧現並受到讀者追捧。此類演義體裁的小說,所涉及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上自遠古,下至明朝”是其選材內容的主要特色。

這種橫跨古今的古典小說體裁,幾乎將整個古代中國歷史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細密的“歷史”系列。而這個系列中的所有古典小說,比如,志怪、公案、演義等,其實就是這個歷史系列中的一個環節。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隋唐演義》也被囊括其中。這部重點描述“隋唐”兩代故事的經典之作,雖然是出自明末清初文學家褚人獲之手。但是卻也集合了多部古代著作,然後經過褚人獲的編輯和潤色之後,才成爲現代社會中大家所看到的《隋唐演義》。

2.褚人獲編纂《隋唐演義》的過程

《隋唐演義》中的故事或者歷史事件,其實在宋元期間就已廣泛流傳。只不過在明代的時候,才以長篇講史小說的形式出現。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文學家林瀚對羅貫中所編纂的《隋唐志傳》作了改訂,這其實就是《隋唐兩朝志傳》出現的契機。

當明末清初時期的文學家褚人獲,瞭解到《隋唐兩朝志傳》之後,不僅對其愛不釋手而且還反覆研讀。當他對隋唐故事獲得了更新突破之後,又繼續參考了其他類似書籍,最終在筆耕不輟的努力之下,將這部曠世之作編纂完成並刊印發行。

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隋史遺文》、《隋煬帝豔史》;以及如《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開元天寶遺事》、《太真外傳》等書籍,其實都是褚人獲撰寫《隋唐演義》的參考資料。當然唐宋傳奇、戲曲、民間傳說等,也都被他有目的性的借鑑到了書中。

筆者認爲《隋唐演義》的成書過程,固然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著作爲範本。但是其關鍵作用的依然是,生活於明末清初的文學家褚人獲。因爲他以廣採博收的治學精神,通過精心編撰將散落於,民間與史書中的隋唐故事,通過高超的筆法融於一體,才能讓後世人瞭解到這部古典演義小說的精妙絕倫之處。

3.清代文學家褚人獲

史書中關於《隋唐演義》作者,褚人獲的記載其實並不多。據尤侗《堅瓠集》序說:“少而好學,至老彌篤,搜羣書窮祕籍,取經史所未及載者,條列枚舉,其事小可悟乎大,其文奇而不離乎正”。

大概意思就是褚人獲從小的時候開始,就特別喜歡學習和閱讀書籍。而且這種學習狀態和熱情,直到老年時期也未曾減弱。

褚人獲一生未曾中舉,而且也從來都沒有做官的經歷。“終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詩善文,交遊皆吳中名士”,是後人對這位文學家的評語。可以看出褚人獲的才學頗負盛名。

目前,有記載的褚人獲所撰寫的書籍雖然並不多,但基本上都屬於傳世名作。《堅瓠集》、《讀史隨筆》、《退佳瑣錄》、《續蟹集》、《宋賢羣輔錄》、《隋唐演義》等。

當然《隋唐演義》是褚人獲,最富盛名的古典小說作品。直到現代社會依然有很多人,特別喜歡研讀這部經典名著。而且很多導演和編劇們,也會不厭其煩的對其翻拍或改編。雖然大多數都“畫虎不成反類犬”, 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隋唐演義》的火爆程度。

《隋唐演義》中所表達的精神和氣節

相信很多閱讀過《隋唐演義》的人都應該知道,這部小說其實寫的就是隋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以及隋朝覆滅之後大唐建立,前後大約將近300年的歷史。雖然是以小說的形式去構寫,但依然具有一定歷史意義。

這部小說的基本思想傾向其實十分明顯。總結後其實只有八個字,即“褒揚忠義、譴責變節”。這部古典演義小說通過個性鮮明的人物,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情節,爲讀者描繪出了一部激動人心隋唐歷史。

褚人獲曾在書中這樣寫道:“繁華消歇似輕雲,不朽還須建大勳。壯略欲扶天日墜,雄心豈入弩駘羣。時危俊傑姑埋跡,運啓英雄早致君。怪是史書收不盡,故將彩筆譜奇文。”

筆者認爲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王朝更替、功名利祿、英雄氣概,就想過眼雲煙一去不回。他如是寫大家如是看即可,沒必要過分區解讀其中深意。

結語

“走遍天下游遍州,人心怎比水長流?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變憂。庭前背後言長短,恩來無義反爲仇。只見桃園三結義,哪個相交白了頭?”。這是《隋唐演義》中備受推崇的一首詩歌。其實放在這篇文章的結尾,總會有一種恰如其分的感覺。

因爲《隋唐演義》中雖然歌頌了忠義、貶抑了變節,但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忠義與變節雖然是一對反義詞,但卻始終相伴而生。也就是說忠義需要變節去彰顯,而變節又往往辜負了忠義。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又何必太計較呢?

【參考文獻】

蔡美雲《《隋唐演義》的女性觀》

鄔豔萍《《隋唐演義》異文研究》

彭知輝《《隋唐演義》材料來源考辨》

杜長朋《《隋唐演義》的創作思想與文化意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