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多家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與美國之間在情報以及軍事領域的合作,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印度和俄羅斯也達成了一系列的合作,雙方將互相派遣部隊、軍艦和軍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和訓練。此外,美、日、澳、法也與印度達成了類似的協議,五國準備在未來向印度派遣軍隊。俄羅斯更是承諾,未來將向新德里提供更多的防空導彈和戰機,在關鍵時刻敞開對印武器供應。印媒興奮地評論稱,終於迎來強援。那麼,印度緣何成爲各國拉攏的對象呢?

衆所周知,拉攏盟友來孤立競爭對手,是美國一貫的做法。近年來,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不管是奧巴馬政府的“印太再平衡戰略”,還是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拉攏盟友都是其核心要義。如果說“亞太”意味着包括區域中國在內的經濟合作,“印太”正逐漸成爲將中國排斥在外的地緣政治對抗。印度作爲一個崛起中的大國,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及軍事發展潛力,都成爲美國拉攏的首選。美國通過情報合作、聯合軍演等手段,既能加深與印度的軍事合作,還能搶佔印度龐大的軍購份額,這也正是澳大利亞、日本、法國等加強與印度合作的最主要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獨立以來,印度一直採取在美蘇兩大陣營間左右逢源的務實態度。多年來,印度一直反對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但卻保持與美國相對穩定的關係,進口美製武器很少中斷。上世紀70年代,印度一度成爲蘇聯的盟友,依靠蘇聯的支持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美關係陷入冷戰局面,印度甚至反對美國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羣島駐軍。蘇聯解體後,印度一方面加強與俄羅斯、英國、法國等國家展開軍事合作,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核力量。自印度成爲核國家後,美國與印度的軍事合作也熱絡起來,印度往往派出最精銳的兵力和最先進的裝備參與美國主導的雙邊和多邊聯合軍事演習。

當前,“印太”的大棋局正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美國籌劃的美、日、澳、印“亞洲版小北約”已經初具雛形。對於印度來說,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就夢想着有朝一日站上世界之巔。莫迪上臺後,更是提出成爲“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的戰略願景,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無疑是最佳捷徑。爲此,印度在引進武器裝備時總是“不求適合,只求最好”。爲此,美國、俄羅斯、法國等老牌軍火出口大國紛紛開門相迎。從表面上看,印度儼然成爲了軍火商們的“寵兒”,但是所有列強都只是將印度當成了“提款機”,或者是對抗其他國家快速發展的“馬前卒”,但印度仍在幻想成爲世界強國。

事實上,印度不是不懂買不來軍事強國的道理,但話又說回來了,能製造的話誰願意去當“冤大頭”?印度一名學者無奈地表示,我們花的軍費開支令全世界都爲之羨慕,但往往卻成爲別人的笑柄,而所有向我們推銷軍火的國家,從未想過真正幫助我們建立屬於自己的國防工業。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但是印度國防工業基礎薄弱,好高騖遠,由於最初設定的戰技指標過高,其武器裝備研發週期普遍較長。“阿瓊”坦克、“光輝”戰機,“皮納卡”火箭炮等主戰裝備研製時間均超過30年;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建築了15年還沒完工;就連最基礎的步槍,印度也花費了近40年。印度有心成爲世界大國理應得到尊重。不過,心有多大,未必舞臺就有多大—如果站得不夠高,甚至站在坑裏的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