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華盛頓雖然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美國國父,但是我們上學時也經常會有華盛頓的勵志故事,雖然長大以後才知道那是假的。但是華盛頓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人了。

華盛頓的主要成就就是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獨立,並且當選第一任美國總統。18世紀中期時,北美殖民地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美利堅民族意識也增強了,宗主國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國加重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最終發展到武裝鬥爭,戰爭爆發。

大陸會議,《獨立宣言》,人生而平等,美國誕生,成立大陸軍,華盛頓當總司令。雖然美國一方完全不是宗主國對手,但是由於法國等國的參與,美國還是撿了便宜,成爲了最後的勝利者。

無論勝利是怎麼樣得來的,六星上將華盛頓都是獨立、民主、自由的象徵,是美國兩百多年來崇拜和敬仰的領袖。

但事實上,華盛頓是奴隸主,而且是個堅持蓄奴的奴隸主。當時法律規定是把奴隸帶到州內,必須在六個月內還奴隸自由。而華盛頓卻在五個月29天的時候,把奴隸帶出州,然後再帶回來。有一次華盛頓的奴隸跑了,直接發佈懸賞令捉拿逃亡奴隸。

當然啦,這不僅僅是華盛頓是這樣的,其他國父們應該有過之無不及吧。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華盛頓後來還是反省了的,1799年,華盛頓在遺囑中說:“假如我妻子死去,我希望我自己全權擁有的奴隸獲得自由……“經過三十年,華盛頓終於明確了廢除奴隸制的觀點。

堅持蓄奴的華盛頓,竟然是“弗吉尼亞王朝”中唯一一位將傑弗遜在《獨立宣言》中提出的解放奴隸的名句付諸實踐的傑出政治家。

晚清的時候,清朝人還分不清美國英國,反都是洋人。也不知道美國是在美洲還是非洲,反正不在大清國管轄內。但是林則徐睜眼看了看世界,對華盛頓應該是有一點了解的。《洋事雜錄》裏說華盛頓,“兵頭譁口臣噸領首糾兵起事”,“國人至今尊之如聖人”。但是對於華盛頓的瞭解最有代表性的是徐繼畲。

徐繼畲的《瀛環志略》裏面評價華盛頓:“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爲推舉之法,幾與天下爲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華盛頓紀念塔內有一塊中國人贈送的石碑,上面有這樣的一段文字。

在清朝人看來,華盛頓比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還要勇敢,比割據一方的曹操劉備還要英雄。華盛頓打跑了一個國王,自己卻放棄了當國王。這對於還處在封建統治中的清朝來說,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竟然不當皇帝國王,不傳給子孫後代(華盛頓好像也沒有親生子女,只有繼子繼女還有繼孫)簡直就是“懷堯舜之德”的英傑啊。而在中國,直到辛亥革命後還有不少人想當皇帝呢?

可見華盛頓雖然個人有不少瑕疵,但是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起美國現任的總統,喬治華盛頓起碼會反思悔改自己的錯誤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