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後,失去了紅海軍這個頭號強敵的美國海軍,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道路。隨着主要對手的消失,大量服役於冷戰時期的水面艦艇,在世紀之交的那段時間裏開始大規模退役。而這些退役艦艇除了被拆解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則充當了靶艦的用途。

在那段時間裏,被美國海軍以靶艦名義擊沉的退役艦艇,甚至能夠組成一支實力僅次於美國海軍自己的海上力量。這當中,除了知名度最高的“美國”號航空母艦擊沉測試之外,於2006年7月13日環太平洋聯合軍演中被擊沉的LHA-3“貝勞·伍德”號兩棲攻擊艦也是相當具有代表性。

作爲“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的三號艦,“貝勞·伍德”號由被稱爲“兩攻專業戶”的英格爾斯造船廠承建。該艦於1973鋪設龍骨,並在1978年正式加入了美國海軍。而在僅僅服役了27後,於2005年退出現役的“貝勞·伍德”號,次年就被美國海軍擊沉在了夏威夷羣島附近海域。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貝勞·伍德”號兩棲攻擊艦在作爲環太軍演最高潮階段的實彈打靶訓練中,扮演了靶艦的角色。不過十分有趣的是,起初被數枚“魚叉”反艦導彈直接命中,並在隨後遭受持續數小時艦炮打擊的“貝勞·伍德”號,居然憑藉着其優秀的防護性和抗沉設計堅持不沉。

由於當時並未安排潛艇的重型魚雷打靶科目,所以失去了“殺手鐧”的美國海軍,最終只能放棄了常規做法,轉而參考“美國”號的經驗,通過派遣專業的爆破小隊在“貝勞·伍德”號全艦各個薄弱位置安裝炸藥的方式,才最終將這艘滿載排水量達40000噸級的兩棲鉅艦成功送入了海底。

從“美國”號航空母艦以及“貝勞·伍德”號兩棲攻擊艦這兩個打靶測試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像是“魚叉”這類重量小、裝藥量低的亞音速反艦導彈,顯然難以對這些大型水面戰鬥艦艇造成威脅。相比之下,看起來傻大黑粗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或者是重型魚雷,纔是針對這些大艦的不二選擇。(圖片鳴謝:彩虹熊-白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