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孝”道自古流傳,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爲先”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之一。“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這句俗語想必我們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細細問來,卻少有人知道這句話中的“三不孝”和“無後”分別指的是什麼,今天筆者便爲大家解說這句俗語中的歷史典故。

這句俗語本是出自孟子之口,是孟子在討論舜的婚事時所說的話。而孟子口中的“不孝有三”,分別指的是下述三點。

一不孝:不能養護父母、關心家人

關心父母、照顧家人,這本就是人倫道德,是我們應盡的本分和義務,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美好傳統品質,父母對我們既有養育之恩,又有培育之情,我們對父母就算不能事事順從,但也要做到養育父母衣食無憂,使他們安享晚年。畢竟父母的前半生已經全權交付給了孩子,他們用生命養育,用心血灌溉,纔有了我們今日的成就和收穫,無論從責任義務,或是內心感情來說,我們都應該孝順父母、尊敬父母。若是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那麼這種人又談何孝道?此爲一不孝也。

二不孝:不能忠君報國、行事磊落

人生天地間,處世之道應當不論輸贏、不論利害,只論良心與忠義,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事事全力以赴,無愧於君主,無愧於天下人,更無愧於自己,這纔是真正的男兒本色。國家培育了我們,給我們隱蔽。有國纔有家,保護國家不只是爲了保護我們的小家,也是爲了捍衛我們的領土,捍衛我們的精神。並不是每個人都生而不凡,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爲英雄成爲大人物,我們要做的就是是無愧於心,對內對外都坦坦蕩蕩,這樣才能內心安定,挺得直脊背。若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忠心和磊落都做不到,那麼這種人又談何孝道?此爲二不孝也。

三不孝:不能堅守正確立場、不能成爲有道德的君子賢人

君子應當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先是要規範自身的品格素養,然後以自身的品格素養去感化世人,給大家帶來好的影響,這纔是君子所爲。而嚴格要求自己的前提,就是能夠堅守正確的立場,能夠明辨是非,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隨後按照正確的標準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纔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正確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成爲有道德、有品質的君子賢人。若是一個人不能以正確的標準規範自己,三觀不正,那麼這種人又談何孝道?此爲三不孝也。

無後:不盡後代的責任

很多人以爲,孟子口中的“無後”,指的是沒有子嗣傳承,其實不然,孟子用這話所評價的舜之一事中,舜是有子嗣的,故而“無後”一詞指的不可能是沒有子嗣,所以不少歷史學家和文學家推測,“無後”一詞指的是當時舜的親人對他非常不好,而舜娶親時並沒有告知父母,並不是指舜沒有子嗣,如今流傳的版本則是我們斷章取義之下的誤傳。

雖然如今不是封建社會,活在當下,就需要與時俱進。那麼古人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還適用於當代社會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