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映的電影《英雄》是當年“全球十佳電影”第一。這部尤張藝謀導演,李連杰、張曼玉、梁朝偉、陳道明、章子怡、甄子丹主演的電影完全可以堪稱中國電影歷史上第一部大片。完美的畫面、跌宕起伏的劇情、巨大的電影投資、身價高昂的演員、國際水平的導演及最優秀的好萊塢特效團隊都使得這部電影成爲我國電影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這也是張藝謀作品當中最具有爭議的一部電影。

影片採用回憶的方式,一開始展現的是李連杰飾演的無名刺客與陳道明飾演的秦始皇在大殿之上,故事則是在二人的回憶之中呈現。無名不斷通過刺死通緝犯來獲得在大殿之上靠近皇帝的機會,最終停留在距離皇帝10步的地方,本可以使用獨門絕技完成刺死暴君的使命,然而最終放棄機會,被亂箭射死。

電影故事的主體則是李連杰扮演的無名懷揣刺死暴君的決心,獲得所有重要被通緝犯的託付,這些表現在片中無名和秦王三個過程的對話,每次對話使得故事更進一步發展,主體更加深化,體現出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史詩級電影的傑出代表,是區別於西方史詩級影片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爲我們自古以來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人數上就是空前巨大。

然而這部電影雖然引起巨大爭議,但是反響最大的當屬社會科學學界,確切的說是史學界。無名刺客最後爲何放棄殺死百年不遇的難得刺殺暴君的機會?梁朝偉扮演的殘劍在自殺之前給了無名兩個字——“天下”,一下使得這個問題豁然而解。是啊,霍布斯曾在使其流芳百世的著作《利維坦》中形象的定義諸如中國傳統社會之下的皇帝等集至高無上權力於一身的暴力最強者爲“利維坦”,這些利維坦掌握最高暴力機器,使得國家之中的所有人都處於利維坦的統治之中。

我們不難理解無名放棄刺殺暴君的目的,他真的是在爲全天下考慮。也許有人說爲什麼不能用暴力或者暗殺來結束一個殘暴的政權。那是因爲魯迅先生指出在傳統社會中我國老百姓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被奴役的狀態,一種是求被奴役而不得的狀態。是啊,就像項羽說的“彼可取而代之”,老百姓都想成爲利維坦,成爲暴力最強者,都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心態。然而,這種用暴力結束暴力的實踐不僅從邏輯上,從事實上都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幾百年前偉大的思想家霍布斯反覆論證的事實——有利維坦比沒有利維坦強。爲什麼你們不能推翻現存利維坦的統治,或者說爲什麼利維坦採用暴力對待被統治者,其實是爲了國家好,推翻利維坦的後果或者消極影響大於利維坦統治帶來的消極影響。

最關鍵的其實是如何保證利維坦不作惡,現在人類智慧能想到的只有一個辦法——健全的權力監督制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