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期貨致力於原創(或精選)和投資緊密相關的文章或觀點,希望每一篇文章、每一個觀點都能給您哪怕是一點點提示,引導您多角度思考,進而對您的投資多一些幫助。

知道爲什麼有些散戶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好幾年還總是虧錢嗎?

原因是肯定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技術水平不夠,也可能是交易系統尚未完善,甚至可能是心態沒搞好。但是,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決定一個交易者能否在市場中賺到錢的最關鍵因素是:認知。

很多交易者潛意識裏把投資和交易等同於“賭博”,都想着輕輕鬆鬆每年賺個50%甚至100%以上的收益。然而,就算是巴菲特或者索羅斯那樣的人,平均下來一年的收益不過20%多。這就是典型的缺乏認知的表現。

做交易,只有做到對市場、對未來、對自己有明確的認知,才能夠不斷克服人性的弱點,最終才能做到穩定盈利。

很大一部分人在交易中只能賺小錢或者在虧錢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便是踩了認知偏見的坑。認知偏見僅僅只是衆多偏見中較爲常見的一種,要想避免掉進這些坑,首先就要知道哪裏有坑。

散戶總是虧錢的10個深層原因

先驗偏見

第一個“坑”便是先驗偏見。交易者會根據一些歷史經驗來幫助自己理解並預測交易事件,並且過分信賴這些並不完美的先驗結論。

交易者普遍認可的一些經驗智慧,比如,不要相信市場會無止境下跌,以及認爲“市場大勢是你的朋友”的想法,這其實都是一些只圖方便省事的先驗主義。

但是,不幸的是,這些先驗主義經不起市場考驗。在市場充滿不確定時,交易者往往會選擇固守這些先驗主義。一次兩次可能僥倖盈利,但最終還是難免虧損。

歸因偏差

所謂歸因偏差,即做一件事,成功了就認爲是自己能力強,而失敗了,就怪外部因素或者說運氣不好。

歸因偏差在交易中只有負面作用,而且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就比如美國5月非農數據,表現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好,所有的分析師預期都錯了。因此,筆者看到不少虧錢的人就開始瘋狂指責分析師。

韭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牛市賺錢的時候,以爲自己很厲害,而到了熊市大虧時,就開始罵莊家,罵經濟形勢,就是唯獨不怪自己。

實際上,投資決策是每個交易者自己做的,虧損了最大的責任在於自己,可能是你收集信息有偏差,也可能是你理解信息不到位,甚至投資操作不理智等等。

真正的高手都是不斷地完善自己,而不會浪費時間去抱怨他人。

從衆效應

從衆效應在市場中每天都會發生。因爲信息的不對稱,交易者往往會通過市場中其他人的行爲來推測自己不知道的信息,甚至就乾脆跟着他人的決策下單。

最可怕的是,影響從衆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意見本身正確與否,而是有多少人認同此意見。

個人非理性行爲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表現。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羊羣效應,個人不顧自己掌握的信息,選擇採取與別人相同的行動。

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指的是當呈現方式不同時,人們對於特定選擇做出的反應也不同。

在交易中的具體表現就是,當提前平倉能夠給交易者帶來確定性的利潤時,交易者往往做不到堅持持有,而選擇提前平倉。在虧損時,交易者總是奢望行情能夠逆轉而沒有按照計劃進行止損,這是因爲止損造成的確定性虧損會令交易者更難接受。

對於大多數交易者來說,框架效應是阻止其讓利潤奔跑的一大阻礙。因爲對於中低頻的交易策略而言,盈利的必要條件就是在做對方向的時候,能夠拿得住盈利的單子,讓利潤奔跑。而框架效應造成的對確定性收益的偏愛正是交易者的大敵。

賭徒謬誤

所謂賭徒謬誤,即交易者經歷了連續虧損後就會誤認爲自己下一次交易賺錢的概率會更高。然而,交易者每次的交易都是獨立的,你的下一次交易和之前的連續虧損或者盈利並沒有任何關係。這時候,最正確的辦法就是堅持自己的交易策略,不要因爲自己錯誤估計而改變策略。

凡是陷入賭徒謬誤的人,都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喜歡拍腦門做決策,憑感覺做事;

盲目地堅定自己的想法;

陷入這一誤區的人,如果他的想法在某一次交易中心僥倖蒙對了,就會加強其對自己的信心,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

如果這還不夠清楚,我們還有一種更爲簡單粗暴的方式可以判斷你是否陷入賭徒謬誤,你只需注意自己是否說過類似這樣的話:

“市場已經跌了這麼久,該漲了吧?”

後見之明

後見之明偏差,即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會誤認爲該事件的結果是可以預測的,這會讓交易者對自己的交易能力盲目樂觀,最終難免失敗。

這種現象在交易者也屢見不鮮。每次大漲或者大跌後,總有人能夠總結出一些利好和利空。回過頭去看之前的交易,思索爲什麼會虧損時,交易者很容易就發現原因,即使這些原因在交易之前並不明朗。

很多交易者把它當做是覆盤,其實不然。因爲就算事後找出了市場下跌或者上漲的原因,對接下來的交易也沒有幫助,因爲這在事前根本就沒辦法判斷。正確的做法是,摒棄後見之明,對市場保持敬畏。

認同偏見

認同偏見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交易者對一件事情形成了某種先入爲主的觀點,即便他的觀點不太明確,也很難克服自己的偏見。而且,這種心態還可能影響到交易者對某個人、某個交易品種的看法,認同偏見可能在無形之中影響交易者的決策。

例如,很多交易者在驗證某種技術分析理論是否能夠成功預測行情走勢時,往往就是掉進了認同偏見的坑。

過度自信

這一認知偏見從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對於很多交易者來說,過度自信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存在這種偏見的人,對其能力的自信心總是高於客觀水平。

在交易這一行裏,存在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90%的交易員都覺得自己的水平高於其他交易員。

交易者過度自信可能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操作過大的資金,冒着自己根本承擔不了的風險進行交易;二是因爲太相信自己,結果死扛虧損單,最終甚至可能爆倉。尤其是對於新手來說,過度自信的結果往往就是加大槓桿滿倉幹,錯了也不止損。

我們需要自信,但切記過度,而且還要做到客觀。這就需要永遠基於風險端去思考問題,下單前先思考失敗的代價,而不是先去想自己能賺多少錢。

確認偏誤

指交易者往往會選擇能夠支撐自己觀點的信息,忽視了一些不利的信息。

存在這種偏差的交易者,在做交易的時候往往會犯這種錯誤,比如他準備在某個點位做多黃金,之後便努力尋找能夠證明其觀點成立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忽視了那些與之觀點相悖的信息。

這種認知偏差在交易新手中很常見,比如當你非常看好並決定做多某一資產時,你總是能找到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嚴重者,面臨交易虧損時仍不願接受事實,而是繼續尋找能夠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可得性啓發偏見

很多時候,交易者做出的判斷都是無意識、情緒化的。人們對於越容易想起來的事情,會覺得越容易發生,這就是所謂的可得性啓發。

存在這種認知偏差的人,往往會被最近發生的事情所影響。他們會變得過分看重近期的交易結果(不管是虧損還是盈利),並且還會影響未來的交易決策。

舉個例子,這類交易者在做交易的時候,往往會先關注到近期給他們留下較深印象的點位或者品種。比如很多人在選擇股票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近期那些比較眼熟的股票,比如最近熱炒的某個題材的股票。原因就在於這些股票已經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可得性啓發偏差的例子。

以上10種認知偏差都是交易者在日常交易中比較常遇到的,也是許多人虧損的深層原因。既然對它們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那麼下面就開看看可以如何避開這些坑。

如何避免踩坑?

既然認識了這些認知偏差,那麼交易者該如何去克服這些障礙呢?

我們知道,交易是反人性的,而以上這些偏見恰好就體現出人性的弱點,這是每個交易者都無法逃避的問題。那些成功的交易者也是經歷過一次次的實戰後,才逐漸認清並且跳出這些坑。因此,要想避免上述提到的認知偏差,只能靠每個交易者從交易實戰中去體驗和總結。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做起:

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圈子都受到家庭、學歷已經工作的影響。沒有人能夠面面俱到,因此,每個交易者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熟悉的環境過分影響。

交易高手都是刻苦的學習者,需要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己。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夠對市場甚至這個世界有更全面的認識。

時刻記住市場具有不可預測性。要知道,前人總結出來的規律都是某個特定時間段的產物,並不能代表現在,跟別提預測未來。

不斷通過實盤交易來磨鍊自己的心性,追求交易的一致性。

分拆整個交易流程。可以將整個交易流程中的步驟有效的拆解,比如分爲策略研究、交易執行、覆盤等,這樣既可以防止認知偏差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擴散,事後也能知道自己在那個環節出了問題。

總之,克服、規避交易中的認知偏差是一個靠自己不斷求索的過程,對於99.99%的交易者來說,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本文內容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不代表本平臺及所在機構觀點,據此入市風險自負,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堅持正確的投資理念,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

培養平和的投資心態,漫步快樂的交易人生。

2008年在國內首開期貨證券投資實戰班系統培訓課程的農大期貨,已經培養了1000多名股票、期貨市場上的實戰人才。

秉承傳遞正確理念、培養具有不同風格的交易高手的農大期貨,本着對大家負責任的態度,一直在努力搭建交換智慧、交流思想、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教育平臺。

8月22日開學的第26期農大期貨與證券投資實戰班熱招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