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紙老虎”的說法,只是一種比擬,通常是戰略上的一種“藐視”。說的再直白點,那就是“思想”層面的。意即不要被它嚇得“不能動彈”。實際上與“實力”無關。

客觀的解讀就是:美國是個具有真老虎實力的“假老虎”。它嚇唬“人”,但卻很少“喫人”。當然,這個“人”,特指“其他國家”。

國家的“概念”,通常是指山川河流以及“山川河流上”的人。這就是“國家”的標配。故,山川河流及人是國家的兩大“要素”。而且是“缺一不可”。

比如說以色列。猶太人曾在世界上游蕩了兩千多年,猶太人也是世界上公認的“智慧民族”之一。然而,直到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才有了自己的國家。而猶太人有了“國家”的表現形式就是有了“一小片”自己的山川河流。

一個國家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這個國家的“思想”。另一個就是這個國家的“行爲方式”。這兩種“形態”也就決定了這個國家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口碑”。也就形成了各自的“特徵”。

對於一個國家的“思想”及“行爲方式”的特徵,有人曾將美國與沙俄進行了對比,並形象的總結了這兩個國家的“特徵”。

首先,美國及沙俄都有“霸權”的思維定式,這是共性。而不同之處就在於:美國通過自認爲“普世”的意識形態以及“實力”,“改造”被佔領國,使其按照美國的邏輯運行。而沙俄則以“自我”的思維邏輯,以“實力”(特指武力)手段,完全“吞併”一片土地。至於這片土地上的“人”,要麼必須“絕對服從”沙俄的意志,要麼“只留下這片土地”。

通常情況下,在打敗或佔領一個國家後,美國會以自己的“價值觀”給被佔領國制定一整套運行機制,毫無疑問,這種“運行機制”體現了美國人的思想體系。目的就在於改造被佔領國人們的思想。然後,美國甚至會給被佔領國提供資金,技術等層面上的支持,使“被佔領國”的經濟有個長期發展,美國自然也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獲益,俗稱“剪羊毛”。美國對日本及德國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

而沙俄則體現了另一種形態。沙俄從一個小莫斯科公國發展成爲了後來世界上第一國土面積的大國,其歷史就是一部對土地的“特別鍾愛”史。沙俄的思維方式就是“土地第一”,因爲,它們的思想體系中,土地是“永恆”的,而“人”是動態的。所以,在沙俄國土不斷擴充的情況下,人口卻並未見顯著增長。

對美國及沙俄的歷史及行爲方式的比較,有專家及學者較爲形象的形容了二者的“差別”。認爲美國人有天然的“改造欲”,注重的是美國自己的“綿延利益”。而沙俄則具有“基因式”的“征服欲”。注重的是“一勞永逸”的“土地及資源利益”。當然,也有喫瓜羣衆將其形容爲“一個吐‘骨頭’,另一個連‘骨頭’也不吐”。

談到“吐骨頭”的問題,講一個歷史故事來“佐證”。曾經,有八個國家聯合起來欺負一個積弱積貧的古老國家,並迫使這個國家的無能政府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賠償協定”。這八個國家中的其中一個國家在拿到這筆“賠款”後並沒有用於自己國家的消費,而是將這批款項用於了這個“積弱積貧”國家的教育及醫療基礎的建設,目的是爲了“改造”這個積弱積貧國家人民的“思想”,直白的說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征服”。而這個意欲改造別人的國家就是“美國”。當然,美國至今爲止也沒有“成功”。

美國這種“變相征服”的改造模式,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對日本及德國的“改造”。當然也有失敗的“案例”,比如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佔領及改造就沒有“成功”。

美國分別於2001年和2003年發動了阿富汗及伊拉克這兩場戰爭。然而,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依然沒能征服塔利班,不得不於今年2月29日與塔利班簽署了《和平協議》。也就是說,既未完全佔領阿富汗,也並沒能將阿富汗改造成具有美國希望的那類國家。

美國雖然在伊拉克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在“改造伊拉克”的問題上,雖然不能說是完全失敗,但起碼說是“不成功”的。因爲,美國在2010年8月31日正式撤出作戰部隊後,伊斯蘭國這個恐怖組織“異軍突起”,並對伊拉克及中東地區造成了巨大的損害。而且,伊拉克國內庫爾德人問題,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美國幫助伊拉克設計的政體模式所產生的政權也正在要求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也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擁有如此強大的軍力,卻無法像沙俄那樣“征服”一個國家,也可以說“佐證”了美國的“紙老虎”定位。

之所以說美國是個“紙老虎”,有如下幾個因素。一是美國人邏輯中,“改造”別人是它的第一選項。二是美國國內對美國政府的制衡力量是多角度和多層次的。比如,美國的立法機構,司法系統,以及社會輿論及媒體對美國政府都有牽制作用,使美國政府不敢也不能去對別的國家實行完全的“屠戮”及“征服”行動。三是美國政府忌憚美國民衆手中的選票,使美國在軍事行動中不能死傷太多人,不然的話,美國政府的政權將“不保”。鑑於此,在打仗之前,美國會特別“謹慎”,打仗過程中,如果傷亡人數過多的話,美國就不敢打了!那時,美國就會謀求與對手“妥協”,這也就形成了美國人很怕死的印象。據此,則有人認爲美國就是個“紙老虎”。

綜合分析,美國的“紙老虎”形象是戰略層面的,而非實力層面。若論實力,美國還是非常強大的。比如,美國2019年的GDP爲21.43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總GDP的四分之一。美國有着美元體系這個優勢,美國的教育及科技也是世界領先。在軍事上,美國的軍費開支爲7000億美元以上,排在世界第一位,美國有11艘核動力航母及各種艦艇配備齊全的戰鬥羣,常規軍力也是世界第一。美國同時還擁有先進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在150多個國家或地區有376個軍事基地及駐軍,2個小時內可以到達世界任何“有事區域”。所以,單論實力的話,目前的世界仍然無出其右者。

儘管美國的“實力超羣”,但美國的“掣肘”也不少。國內黨派,媒體,輿情的制約,三權分立制度的制衡,戰略上的擔憂等,都是美國不敢“過度”使用武力的因素。比如說伊朗及委內瑞拉問題,若以軍力而論,美國打下這兩個國家都不是太難的事情。但美國卻始終“縮手縮腳”。原因就在於美國有“三怕”。一怕美國會陷入戰爭泥潭。二怕死人太多不能被國內接受。三怕陷入泥潭後會被真正的戰略對手“佔利”。所以,美國總是給人“畏首畏尾”的感覺。

從邏輯思維層面來說,美國是個“利益至上主義”國家。通常都是在確保自己的利益受損最小時纔會採取行動。比如,除了對極少數國家會動用武力解決問題外,對一些比較大的國家,美國通常都會使用價值觀(人權),話語權(政治)以及制裁(經濟)這“三板斧”。在這“三板斧”仍然不能“奏效”的情況下,美國往往就會尋求“妥協”了。所以,只要“撐住”美國的“三板斧”,美國也就會“偃旗息鼓”了!所以,人們據此總結說美國其實是個“紙老虎”。

從底線角度來說,儘管美國常常會表現出“貪生怕死”的一面,但它畢竟是有實力的“自私國家”。如果美國人研判它的根本利益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失時,它也可能會露出“不惜一切代價”的猙獰及可怕的一面。比如在珍珠港事件後,比如在二戰末期對日本投擲的那兩顆原子彈,比如在1962年發生的那場導彈危機中。

客觀的說,從實力而言,美國是個“真老虎”。而從戰略上來說,當美國認爲“得不償失”時,爲了自己的最根本利益,美國又往往會“妥協”。所以,說其是“紙老虎”,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