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对停摆半年之久的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剤,对影迷来说,此消息自然也弥漫着“中国电影行业即将苏醒”的喜大普奔气象。

其实,在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唯中国安泰”的特殊背景之下,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承担着大陆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挺进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对中国电影业很可能又是一次重要节点。

回顾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它于时代机遇中的每次发展、变化和革新,都浸淫着中国电影人的不懈探索。而且貌似国内许多小伙伴,对上海国际电影节好像并不太了解,不明白它的地位和影响力,以为只不过是仿国外的一个“自嗨式”电影节。

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特别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做一个“小科普”,这个科普并不同于百度百科,笔者尽量以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来真正认识一下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魅力。

当然,其中有涉及到个人看法的地方,旭有产妥,也请不要激动,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那是中国第5代导演创作力最旺盛的年代。

那一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上映;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刚获得金狮奖,又在紧锣密鼓地拍摄《活着》;

姜文正在制作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黄建新在拍摄《背靠背,脸对脸》;

只要是资深影迷,都应该清楚,上述影片对中国电影艺术意味着什么?

而在同一个时间,在深圳河的对面,周星驰、成龙、周润发、刘德华等火的如日中天,当时可以说仍是个香港电影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内地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正说明中国电影人也开始具备国际视野,并且拥有了电影艺术创作的部分话语权。

为什么说话语权呢?

要知道现在有些电影奖其实说白了就是“野鸡奖”,是给某些烂片演员做特供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呢?它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也是中国唯一一 个国际A类电影节,与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东京电影节等齐名。

每一个国际电影节都有自己的重要奖项,比如众所周知的柏林电影节是金熊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奖项是金爵奖。

设定奖项分别为:

1.最佳影片奖;

2.评委会大奖;

3.最佳导演奖;

4.最佳女演员奖;

5.最佳男演员奖;

6.最佳编剧奖;

7.最佳摄影奖;

8.艺术成就奖。

其中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就是俗称的影帝和影后。

在2015年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金爵奖曾开出过“三黄蛋”,即邓超、段奕宏、郭涛三位演员凭借电影《烈日灼心》同时获得影帝。

可能会有人说,一次颁三个影帝大奖,是不是显得金爵奖水呢?

实际上,这是金爵奖绝无仅有的一次例外,由于《烈日灼心》影片本身质量过硬,一片成就三影帝并没有引发大的争议。

上海国际电影节随着时代发展,也进行了适度变革,在2004加入一个很有意义的附加奖项:亚洲新人奖。

奖项设定分别有:

1.亚洲新人最佳影片奖;

2.亚洲新人最佳导演奖;

3.评委会奖。

别看这不是上海电影节的主奖项,但是却发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新人。比如:

曹保平的《光荣的愤怒》;

张猛的《耳朵大有福》;

宁浩的《绿草地》等早期作品。

都是经过亚州新人奖发掘出来的。

大家现在都已经知道,曹保平和宁浩都是很有才华的导演,但在当年是没有多少名气的。如果不是有话语权的专业机构给予肯定,他们的导演之路肯定会走得更难一点。

近两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又增加了手机电影短片相关的评奖,也算是顺应时代变化。

一个电影节评选出来的作品是衡量电影节质量最直观的方式,金爵奖最佳影片大部分以文艺片、故事片为主,评审的价值观也偏向以人为本,关注小人物命运和普通人生活。

可以说上海电影节上大部分获奖影片都挺不错,只是整体更偏向文艺一些,但也有一些影片的评奖差强人意。

比如《反托拉斯行动》、《熊》、《小英格兰》这些金爵奖最佳影片,相比起一些真正优秀的电影,还是差强人意。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电影节也缺少像阿莫多瓦、科恩兄弟、昆汀、奉俊昊、李安、许鞍华这种级别的大咖作品加持。

其中原因,无论电影大师们不愿意给金爵奖提交自己的作品,或觉得作品和金爵奖的评奖风格不符,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还有上升的空间。

但电影文化影响力并不完全由电影人说了算,在我们希望中国产出更多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的同时,也希望国内文化创造氛围可以更开放、更多元一些,只有这样,文化影响力能能真正得以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