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錕

閱讀所需約5分鐘

成立於1997年,2011年上市的欣旺達,是創業板第一家以“鋰電池模組整體研發、製造及銷售”上市的企業。

作爲消費電子鋰電池的重要供應商,伴隨着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的崛起,欣旺達的業績也不斷突破新高。在2008~2019年間,欣旺達的營業收入從4.89億增長到了252.41億,歸母淨利潤從0.21億增長到了5.24億。

可是隨着消費電子市場日益飽和,從2018年開始,手機出貨量明顯下降。作爲應對措施,欣旺達開始佈局動力電池新業務。轉型並非易事,不確定因素太多,未來能否盈利無從知曉,但是前期投入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當期利潤。

欣旺達也同樣面臨着這個問題,近些年伴隨着在動力電池領域固定資產的不斷投入,欣旺達的財務問題也愈發緊張,然而“美好的明天”卻似乎遙不可及。

再造 “欣旺達”?

至少從目前來講,欣旺達離大衆所期望的“欣旺達”還相距甚遠。

根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國家規劃到2020年實現電動車保有量500萬輛,預計到2024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300億元。

也許是嗅到了消費電子市場逐步疲軟,欣旺達近年來在動力電池市場投入急劇增加。

2008年,欣旺達開始拓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業務,對新能源產業進行了全面佈局,並在2016年選擇方形三元技術路線,正式進軍動力電芯環節。

2017年9月,欣旺達募資20.5億元用於籌建年產6GWh的動力鋰電池生產線項目,之後欣旺達惠州新能源產業園開園,募資項目正式開建。

2018年8月,欣旺達2GWh動力電芯產線正式投產,該產線以VDA尺寸三元電池爲主,可生產電芯能量密度達210Wh/kg,主要配套新能源乘用車以及部分新能源物流車。

2019年3月,欣旺達華東動力電池項目進駐南京,總投入約120億元人民幣,項目達產後可形成30Gwh的產能。

擴張趨勢一直延續到現在,今年3月份欣旺達發佈公告將與浙江省蘭溪市人民政府共同設立鋰離子電池項目的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52億元,達產後可形成80 萬隻/天鋰離子電池的產能。

如此大規模的投入引起了市場對於“欣旺達再造一個欣旺達”的猜想,那麼夢想真的這麼容易實現嗎?

從欣旺達公佈的2019年年報來看,動力電池業務全年實現營收8.49億元,佔整體營收16.33%;實現淨利潤0.96億元,佔整體淨利12.8%。也就是說,至少從目前來講,欣旺達離大衆所期望的“欣旺達”還相距甚遠。

雖然在3C電池方面有較深的積累,但是對於動力電池這塊全新的領域,欣旺達在技術上並不佔優勢。畢竟3C鋰電池與動力電池在用途與性能需求上存在明顯差異,伴隨着這些年不斷在動力電池方向的佈局,欣旺達的固定資產支出、研發投入都佔較大比例。動力電池的夢想還未實現,財務狀況的壓力卻日益顯著。

財務壓力顯著

處在由消費電子電池延伸到動力電池特殊時期的欣旺達,在大筆資金投入之後,財務壓力日益顯著。

對於傳統價值投資者來說,轉型期間的公司是極力規避的對象之一。原因很簡單,處在轉型期間的公司新業務需要大筆資金的投入,但是未來盈利模式卻不清晰,還會影響當期盈利。

處在由消費電子電池延伸到動力電池特殊時期的欣旺達,在大筆資金投入之後,財務壓力日益顯著。

自從2017年募資建設動力鋰電池生產線項目以來,欣旺達的資本性支出開始一路飆升。2017年到2020年一季度,欣旺達的資本性支出分別是15.92億、20.91億、30.79億、7.35億,累計金額高達74.97億元。

與高支出形成鮮明對比,欣旺達的並不算富裕的現金流。從2017年到2020年一季度,欣旺達的經營性現金流金額分別爲-1.5億、11.01億、7.44億、1.74億,加上這期間共12.3億的股利分配和利息支付,可以說若沒有外部資金支持,欣旺達很難開展新項目。

那麼欣旺達是靠何種方式進行募資,又能否消化由此產生的利息以及投資者的期許呢?

據統計,2017年到2020年一季度,欣旺達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是32.27億元,相較74.97億元的資本支出還有42.7億元的差額,那麼這部分應該就是公司在這期間的債務增加額了。

不過仔細研究欣旺達近幾年的債務結構,便不難發下其中問題。

據統計,2017年到2020年一季度,欣旺達長期貸款分別爲2.94、7.07、8.13、8.98億元;短期貸款分別爲19.24、25、55.59、65.28億元。可以看出,在此期間欣旺達的短期貸款急速增加,而長期貸款卻相對保持平穩。

2017年到2020年一季度欣旺達的資本支出74.97億元,減去股權融資32.27億和長期貸款14.06億,也就是說欣旺達用短期貸款彌補資本支出的金額約爲28億元。

衆所周知,用短期貸款作爲固定資本是一項很危險的財務措施。一方面所投項目往往時間週期長、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短期貸款往往利率相對較高,“短債長投”更是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負擔。

對於欣旺達來說,可能已經到了財務槓桿負效應顯現的臨界點。欣旺達在2017年公開發行債券募集的7.8億目前已經歸爲“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而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長期貸款到期。從這個角度來看,欣旺達要想再造一個“欣旺達”,不僅路途遙遠,還要挺過腳下這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