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毛常順先生和兒子在青島市圖書館簽署《古籍寄存協議書》

近日,島城古籍收藏愛好者毛常順老人帶着幾部他收藏的古籍,在兒女的陪同下,來到了青島市圖書館特藏部。他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將十三年前寄存在青島市圖書館的120冊古籍轉移到孩子名下,二是另外再寄存幾部古籍。毛先生是2007年青島市圖書館推行“古籍寄存”模式後,首批來寄存的市民之一。據毛先生介紹,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多年來熱衷於收藏古籍,所收古籍多爲輾轉求購所得,但苦於家中保存條件有限,2007年從報紙上得知青島市圖書館推出“古籍寄存”服務後,非常欣慰,解決了其燃眉之急,於是毛先生將其120冊古籍寄存在了青島市圖書館。時隔十三年後,在青島市圖書館特藏部,毛先生再次見到了這120冊保存完好的古籍,頗爲感慨,認爲還是寄存在圖書館條件好,很放心,並對圖書館特藏部工作人員多次致謝。

青島市圖書館“古籍寄存”模式最初是如何創建的呢?2007年8月3日,在全國古籍保護試點工作會議上,青島市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等57家單位正式成爲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試點單位。根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一部署,青島市圖書館於2007年開始進行古籍普查工作,對全市的古籍收保護情況進行摸底。在普查中發現,有些個人或單位收藏了數量可觀的古籍,在這些古籍中不乏善本。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保存這些古籍的環境和條件十分不理想,致使這些古籍老化、破損加快。古籍是中華文化的見證,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何使保存條件不達標的古籍受到更好的保護,迫在眉睫。

青島市圖書館在收藏古籍條件全部達到國家標準的前提下,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古籍寄存模式。針對個別單位或個人收藏家古籍保存條件差、古籍保存不當等情況,創新性地提出了“古籍寄存”的方式,即青島市圖書館免費保管單位或個人所藏古籍,而古籍所有權不變。作爲一種古籍保護創新模式,這一舉措在當時引起了全國古籍普查督導小組的重視,被稱爲“青島寄存模式”。青島市圖書館與寄存者簽訂寄存協議,寄存者自願寄存,圖書館免費代爲保管。對寄存的古籍,實行分級管理,對部分古籍將免費做函套;對善本將做古籍書盒。古籍寄存服務一經推出,即引發了不少古籍收藏單位和個人的關注。讀者諮詢電話絡繹不絕,還有讀者直接拿着收藏多年的古籍到青島市圖書館辦理寄存手續。到2012年5月份,圖書館共接收寄存古籍52種,400餘冊。委託寄存古籍者對這一舉措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也有少部分寄存者,因爲家裏古籍保護條件改善或其他原因,不需要繼續在市圖書館寄存,市圖書館通過程序再將古籍交還給了個人。目前,仍有30餘種300多冊古籍在市圖書館寄存。這些寄存古籍被編號、排序,整齊完好的保存在恆溫恆溼、防蟲防蛀的古籍書庫內。

圖爲青島市圖書館工作人員與毛常順先生一起登記寄存古籍情況

古籍既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對於青島的氣候條件而言,古籍最重要的就是防潮和防蟲。青島市圖書館古籍書庫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恆溫恆溼書庫,溫度常年恆定在16-22℃,溼度保持在45-60%,還配備了專門的消防和安全監控系統。爲了防蟲防蛀,古籍書櫥都是內貼樟木板的。十餘年來,作爲代保管者,圖書館工作人員定期檢查古籍保存狀況,精心保護,給大部分古籍做了函套,寄存在此的古籍與館藏古籍都受到了完好的保護。因爲在古籍保護方面的突出表現,青島市圖書館於2008年4月入選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青島市圖書館在研究和開發古籍上同樣不遺餘力,有六部古籍入選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並整理出版了《青島市圖書館藏山東文獻珍本圖錄》等著作。

圖爲收藏寄存古籍的古籍書庫

古籍寄存服務從2007年推出,承擔着責任,傳承着文明,至今已經走過了十三載。這個舉措不僅使個人收藏的古籍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也促進了古籍保護條件差的單位積極改善保管條件,促進了古籍保護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