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孫臏和龐涓的師兄弟相殘的故事是被人所熟知的。孫臏與龐涓二人都是當時有名的謀臣,擁有着極高的才華。

兩人當時在魏國效力,但是可謂是一山不容二虎,加上龐涓此人心眼實在是小,擔心龐涓的才能會得到魏王的重用而危及自己的地位。於是他便是陷害了孫臏,並讓他經歷了臏刑。最終在孫臏的計策下,逃亡去了齊國。

孫臏在出山到神祕消失之間的一生,數上一數總共有五次出謀劃策。第一次便是在魏國遭受龐涓的陷害,本名爲孫伯靈的他因爲龐涓對他施以臏刑,以至於在後來他爲了記住此等仇恨於是更名爲孫臏。

他深知魏國已經沒了他的一席之地,於是他便想着逃離魏國。當時的齊國使者正在魏國,於是他接近齊國使者,通過自己的口才成功說服使者帶他逃離魏國,他也使出了裝瘋的計策,成功躲過龐涓的魔爪。

在前往齊國之後,他便化身成爲了當時田忌的門客。當時的田忌作爲齊國的將軍,自身肯定是有着一定的才華,而且他對於有才能的人更是能做到禮賢下士,於是吸引了很多人成爲他的門客。孫臏也是自然被他吸引成爲其中一員。

第二計便是現在還在被人熟知的"田忌賽馬。"將自己的劣馬與對面的好馬比較,這樣的差異讓田忌取得了勝利。

在公元前354年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役桂陵之戰。此時的孫臏作爲田忌最重用的門客,在此次戰鬥中採用了"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等謀略。

在面對魏國的強大的勢力下贏得此次戰爭的勝利。並且在此次的戰鬥中,還擒獲了自己的仇敵龐涓。作爲魏軍的主將,更作爲一個自己曾經信任卻深深傷害自己的人,孫臏此時的心情應該是十分複雜但應該有些許開心的吧。但是由於魏國魏武卒的實力並未受損,在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之間,最終還是放了龐涓。

然而在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中,這場恩怨得到了最終解決。"增兵減竈"的出人意料的謀略又一次讓齊國軍隊在面臨魏軍時取得了勝利。

在此次的戰鬥中,魏軍的主將龐涓最終死在了戰場上,孫臏與龐涓這場恩怨在以龐涓數次敗在孫臏手中,最終是以自己的性命爲代價中結束了。

馬陵之戰的勝利,讓孫臏的才能在整個戰國都知曉。他也得到了一個軍神的稱呼。在這場戰鬥結束後,魏武卒的實力一再是被削弱,在當初那個稱霸戰國的時代下悄然落幕。

在當時的戰國時期,唯有變法才能使得國家強大。在齊威王登上齊國政治舞臺上,出現了鄒忌這一能臣。積極對齊國進行變革,對於國家的實力都有了提升。但是田忌的才能逐漸讓他對於自己的地位有了威脅,於是他便想除了田忌。

孫臏對於此事早有預感,他對田忌獻上了最後一計。提前做好兵變的準備,隨時準備佔領戰略要地,以防出現意外便可直接掌控齊國的勢力。但是這一計策是被田忌所捨棄的,他不願意相信是這樣的結果,但是最終被迫出走楚國。

即使是在田忌前往楚國之後,鄒忌對於田忌還是十分的忌憚,害怕他藉助楚國的勢力再回到齊國,對於自己還是有着很大的威脅。於是派遣使者前往楚國,將楚國的江南封給了田忌,這樣就對自己沒有什麼威脅了。

但是孫臏此時就已經消失不見了,對於他的行蹤是沒有詳細的記載去往了哪裏。根據鄒忌對田忌的忌憚,孫臏作爲他的第一謀士,很有可能就是被鄒忌祕密的殺害。

又或者是跟隨田忌一起逃亡去了楚國,亦或是是在田忌沒有采用他的計策時,就已經悄然離去祕密隱居了。這些都是後人的猜測罷了,歷史的真相都已經在時間中漸漸隱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