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原理

我們點外賣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些飲料的吸管和以前不同了。最近,餐飲行業掀起了一股熱潮,許多商家開始逐漸將塑料吸管淘汰出歷史舞臺。在此之前,不少國家早已開始實行“限塑”政策,努力限制進入環境的塑料量。

我們確實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塑料產生的問題,每年,大量塑料垃圾進入海洋、土壤等,環境、野生動物,甚至人類自身都成了受害者,即使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也受到了影響。

但是,從全球角度而言,我們對塑料垃圾這個問題究竟瞭解多少?如果想想其他全球性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或者臭氧層消失,圍繞那些問題的研究領域已經日漸成熟。科學家已經掌握多種手段和方法,可以確定導致氣候問題的氣體來自何處,以及每年有多少氣體會進入大氣中。但說到塑料污染,我們對塑料垃圾的生產、管理、處理及丟棄的方式和地點幾乎一無所知,尤其在中低收入國家更是如此。

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致力於揭開塑料污染問題的現狀與未來。研究人員跟蹤並模擬了塑料進入全球陸地和水體的過程。他們發現,到2040年,即使採取有效的行動,仍有約7.1億噸塑料污染會進入環境中。研究通過確定塑料垃圾產生和分佈,也提供了降低塑料氾濫的有效模式。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結合多年來積累的有關全球塑料流動的信息,開發了一個名爲“Plastic-to-Ocean”(P2O)的模型。模型設置了5種不同的情景,分別對應着不同干預手段的組合。這些干預手段包括了塑料製品供應鏈和處理中不同環節的控制,比如降低塑料使用、尋找塑料的替代、對塑料進行回收和處理等。

這個模型能將我們目前的垃圾生產、使用和管理與未來的預測進行比較。模型顯示,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任由事態繼續發展(BAU情景),到2040年,從全球範圍內來看,每年從陸地進入水體的塑料量將會增加2.6倍,從約1100萬噸增加到2900萬噸。如果把這些塑料平攤在全世界的海岸線上,這相當於每米海岸線就產生50千克的塑料。由於塑料在海洋中並不會被降解,到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累積量可能達到6億噸。與此同時,留在陸地系統中的塑料污染也會增加2.8倍。

在模型測試的多種干預措施中,研究人員還發現,沒有一種措施能單獨解決問題,想要有效應對塑料污染,只有採取綜合的辦法。比如,根據現有估計,全球只有約55億人口參與了垃圾收集,提高垃圾收集的普及率是關鍵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可能還需要改進塑料回收方法,同時減少對一次性和不可回收塑料的需求等等。尤其對於那些遭受塑料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來說,系統性地綜合控制可以提供一條未來前進的道路。

但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SCS情景),也就是全世界都立即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進行有效控制,到2040年,仍會有累計約7.1億噸的塑料垃圾進入環境中。這聽起來確實仍然很多,但與未來20年不採取任何行動相比,這會讓塑料污染的水平降低80%,同時處理不當(露天焚燒、陸地污染和海洋污染)的塑料垃圾比例也可以降至約10%。

此外,這項研究還揭示出了在塑料污染鬥爭一線的一羣“無名英雄”。參與研究的兩位科學家Costas Velis和Ed Cook提到,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大約1100萬名拾荒者正在默默爲環境做出貢獻。這些非正式的工人會收集回收垃圾來維持日常生計,其中就包括大量塑料。

模型估計,全球58%的塑料垃圾回收可能都是由這些中低收入國家的拾荒者負責的,比所有高收入國家正式的垃圾收集服務的總和還要多。如果沒有這種非正式的垃圾收集,進入河流和海洋的塑料將大大增加,而這些人的貢獻不應當被忽視。

事實上,對研究人員來說,通過建立塑料污染的來源和流通過程的全面估計,然後預測未來的發展,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爲對固體垃圾來說,許多數據在可用性、準確性和國際兼容性等方面都非常有限。

世界各地的塑料製品形狀、尺寸和類型各異,各地對於垃圾的管理、塑料製品的消費,以及處理塑料垃圾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新研究的模型簡化並概括了這種複雜性。但無論如何,研究人員認爲,這項研究能帶來的最大啓示就是讓人們意識到,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塑料污染問題將會變得不可控。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強有力的證據基礎能有助於制定全球性的戰略,並促進採取干預行動。塑料污染的挑戰或許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裏得到實質性的控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