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我國最西端的新疆小城,關於這個城市,在旅行路上流傳着一句話:“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而在喀什,又流傳着“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說法。

這裏說的“古城”,就是喀什噶爾古城。

在喀什旅行的那段日子裏,喀什噶爾是我每天都會去到的地方。

它是一座“活着”的城,這裏生息着老喀什人的日常。

而在這座古城裏,我經常去的地方,是一間咖啡館。

喀什市的主城不算太大,一共只有三四家咖啡店,老城景區裏只有這一家。

這裏的每一個角落,都藏着滿滿的新疆維吾爾風情。

【老城角落】

這家咖啡館裏通常聚集着三類生物。

一,是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

二,是喀什當地的年輕人。

三,是幾隻流浪貓。

大家在這裏和平相處,非常融洽。我在喀什旅行的那幾個月裏,每隔幾天就會去這間咖啡館坐坐,寫寫東西、看看書,一坐就是一天。

每一次遇到的貓貓們都不同。

【咖啡館的意義】

一座旅遊城市的咖啡館通常有幾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可以在這裏結識到天南海北的朋友。

二是,可以在這裏組成臨時的隊伍,拼車一起自駕遊。

因爲新疆很大嘛,幅員遼闊、美景萬千,很多開車自駕來的小夥伴就會在這裏拼人,把油錢分擔出去,不失爲一個旅行路上省錢的好方法。

三是,咖啡館裏可以接觸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本地風情”,買到伴手禮、聽到一些故事。

我在這間咖啡館也遇到了一些“趣事”。

比如說,我發現咖啡館裏的服務員小哥很“任性”。

有一陣子,我經常會點一壺甜茶,伴隨茶水一起上桌的是一杯方方正正的糖塊,萌萌的樣子。

只是我發現,每一次服務員小哥給我的糖塊數量都不一樣,有的時候是滿滿的一大杯,有時候只有少少的幾顆。

我問他:爲什麼你這個糖每次數量都不一樣呀?

他說,店裏糖多的時候就會多給你一點,糖少了就會時候就會少一點。

所以說在喀什,很多事情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很是隨性、隨心、隨意。

但是很有趣。

其實不僅是咖啡店的糖果,很多瑣事都是如此。

還有一次我帶一個美女去水果攤上買水果,那賣水果的維吾爾族小哥很喜歡我的美女朋友,就羞羞答答地多送給我們幾顆水果。

在喀什旅行,很有趣。

【咖啡館的藝術】

咖啡館的裝飾、佈景、傢俱的風格都是典型的南疆風情,有印花的幾何紋裝飾,有刺繡的帶穗絲綢鋪巾,牆上掛的那琴,是發源自喀什的千年手彈樂器熱瓦普。

喀什正式列入中國版圖,是公元前60年的漢朝時期。

縱觀整個喀什的發展史,這裏從漢代起纔有了文字記載,宋元時期主要發展的是農牧業和手工業,採礦、紡織、種植,冶煉、製陶……也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那一部分傳統工藝。

在當時的絲綢之路上,喀什的商業貿易一度十分繁盛。

到了明清時期,喀什的文化藝術纔得到了系統的發展。

16世紀時,流傳於民間的音樂、詩歌、舞蹈、喜劇等傳統樂章被藝術家彙集成十二套大麴。如今,“十二木卡姆”已成爲喀什及周邊南疆城市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喀什很多不起眼的裝飾、工藝和樂器,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觀察、有好奇心的人,如果你對新疆喀什的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你一定要去咖啡館裏坐一坐,喀什的人文、歷史、藝術都融入在這一間小小的咖啡館裏。

每一個小小的裝飾品、簡單的壁畫,都蘊含着兩千多年的豐厚文化。

比如,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咖啡館牆上的壁畫是一位做手工的老人家。可能一般人對這樣的牆畫也不會特別留意到,但其實,它描繪的是新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喀什土陶。

而這位製作土陶的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土陶傳承人吐爾遜大叔,我在喀什的那段日子裏,曾經去拜訪過他兩次,一位樸實淳厚的老藝術家。關於他和土陶的故事,我會寫在後面的遊記中。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衆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