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她,曾跑去做保姆,一做就是10年。80歲的她,依然堅持一個人生活。去年,92歲的她,簽下了遺體捐贈協議,決定爲祖國的醫學研究做貢獻。如今的她依然耳聰目明,擁有許多生活愛好。

在蘇州市相城區北橋,有這樣一位寶藏奶奶,她的名字叫查珊珊,今年已經93歲高齡了。

命運露出爪牙,對它做個笑臉

查珊珊奶奶出生在蘇州相城北橋的一個書香世家,祖上學醫,父親曾在上海松江開糖坊,雖是女兒,但家裏很民主。少時她被家人送到私塾讀書,熟讀四書五經,寫得一手好字。年少時的她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但在八歲那一年,父親因病去世,因此家道中落,母親撇下出生26天的弟弟,去上海大戶人家做奶孃。

年輕時的查珊珊

“我的母親經常一邊餵奶,一邊想到自己的孩子,痛哭流涕。”查奶奶說,母親很堅強,她是爲了生活不得不去做幫傭,即使生活再難,她堅持讓孩子讀書識字。

獨立能幹的巧手裁縫,養活了三個孩子

在那個時代,由於生活所迫,查珊珊放棄了對知識與才學的追求,選擇了相夫教子,把自己的聰慧融入到了瑣碎的家庭生活中。

說起家庭主婦,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經濟上依賴丈夫。可查珊珊不一樣,她沒有變成“保姆式的主婦”,而是憑自己的才識和智慧,將家庭主婦活出了另一番氣象。查奶奶的丈夫是北橋的一位普通農民,但是查奶奶並不擅長下田種地。於是她決定學一門手藝,結婚後,她到鎮上學習裁縫。後來,盤扣、剪裁她樣樣精通,中裝、西裝、旗袍都信手拈來,也憑這門手藝開店、貼補家用。

“媽媽縫紉之餘,常愛看看報紙、雜誌,在她身上有一種大家閨秀的風範。”查奶奶的小兒子回憶說,母親除了做衣服,對家庭也是用心之至,親手爲子女和家人縫製衣物。因爲查奶奶的衣服做得好,大家都來找她訂製,靠着良好的手藝,查奶奶養活了3個孩子。

閒不住的老年生活,也要過得多姿多彩

隨着時代發展,量體裁衣的人少了,奶奶便沒有再開店。可查奶奶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家人勸她在家養養花、種種菜,可查奶奶覺得自己還能勞動,出人意料,70歲的她又跑去做保姆,這一做就是10年。直到兒子覺得她年紀太大,不准她再做,她才停下來,回到北橋老家,開啓自己的“花樣生活”。

她在屋前屋後開荒,種了很多蔬菜,還養了五六十種花

“你看我養的文竹多好啊,文竹和紅運當頭、紅掌都不喜歡水,下雨我就把它們搬進屋子裏來。”查奶奶說,一開始養也失敗,養着養着就琢磨出經驗來了,她85歲還一個人乘公交去花鳥市場逛逛。

90多歲的她爲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堅持一個人生活。不論是種菜、做飯,還是洗衣、縫紉她都堅持自理,因爲她覺得“一靠別人,就老了”,除了種花養魚、旅行、看報、學習,她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書法、練太極。

“從小跟私塾老師學書法,現在生疏了,年輕時村裏的春聯都是我寫的。”

查奶奶說,書寫讓自己修心養性,太極則讓自己強身健體。

燒了可惜,捐了還有用

老奶奶的孫女說,查奶奶去年生了一場病,爬山、旅遊就少了,家人儘量讓她在家裏頤養天年。

10年前,查奶奶在報紙上看到了捐獻遺體的報道,便萌生了一個想法。隨着年齡漸長,想法越來越強烈。

去年,查奶奶在報紙上看到她所住的社區,有一支捐遺志願隊伍,她便前去打聽、諮詢。“我都活到90多歲了,我身體很健康的,我的角膜也很好,國家對我們太好了,我沒什麼能回報,希望百年之後捐獻遺體爲醫學做點貢獻。”在得知自己滿足條件後,查奶奶毫不猶豫地簽署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實現了心願。

受母親的影響,查珊珊的小兒子和兒媳也加入捐遺隊伍。

新聞來源:新華網、騰訊網、今日相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陳薔

實習生:劉勝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