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精忠報國"這四個字,相信大家的腦海中就會想到一個人——岳飛。

岳飛是一位英雄,是所有中華兒女欽佩、尊敬、學習的對象。他這一生,遭受了無數磨難,但愛國的意志力卻從未受到影響。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因此,他的名字值得世人永遠銘記,他的故事,值得流傳千古。

在90後的課本中,岳飛的故事被編入了歷史教材。可是現如今,教材裏再也沒有岳飛的身影。而且,同樣被稱爲英雄的文天祥,他的故事也被一同抹掉了。

這兩位可是大家從小熟知的歷史名人,但爲什麼如今歷史中卻沒有了他們的故事呢?

這一切,都是因爲餘桂元。

01

岳飛

"精忠報國"這4個字,完全可以概括岳飛這一生。

岳飛出生在南宋時期,那時戰火紛飛,百姓們過得很悽苦,金國的入侵,使得南宋江山支離破碎。

在這個危機關頭,岳飛選擇投身軍隊,效力國家。

參軍後,岳飛憑藉勇往直前的勇氣,以及保家衛國的決心,很快在軍隊中脫穎而出,官位一升再升,逐漸建立起了威名赫赫的"岳家軍"。

岳家軍在岳飛的領導下,和金國士兵展開血戰,大大的打壓了金軍勢氣,讓國家有了一絲喘息的時間。

就是這樣一位全心全意效力國家,用生命捍衛自己祖國的英雄,最終卻沒有迎來一個美滿的結局。

由於岳飛想要營救出被擄走的皇帝,主張發動戰爭,這損害了奸臣秦檜的利益,因而他被秦檜污衊,皇帝十二道金牌急召他回朝覆命,之後他被冤入獄,慘死於小人的奸計中。

岳飛這樣不顧一切,捨身取義抗擊外敵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的事蹟,充滿着滿滿的正能量,能夠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所以他的事被寫在教材裏,應該是理所應當的事。

02

文天祥

我們再來說一說文天祥,文天祥最爲出名的詩句,應該就是那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一句話,也表現出了文天祥的特性,他是一位擁有民族大愛,有着寧死不屈忠傑精神的人。

所以,世人才會稱讚文天祥是宋朝最後的風骨。

當然,文天祥對國家的愛,可不是僅僅表現在幾句詩上,他是做了實事的。

在元兵揮兵入侵之時,他散盡家財,籌備軍餉,主動加入抗擊元軍的軍隊當中。

只不過文天祥運氣不好,跟了一位不太靠譜的將領,以至於屢戰屢敗,最終在五坡嶺被俘虜。

元軍被他的氣節折服,不想直接殺了他,好言好語勸說他,讓他投降。

可文天祥一心只有祖國,不願意做那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人,於是他拒絕了,最終丟了性命。

文天祥的這種氣節,同樣值得人們敬佩,在國之危難之際,他能不顧一切效忠祖國,在被俘虜後,他又不屈服,對祖國忠貞不二,這樣的人,就該被後人永遠銘記。

03

移出教材

岳飛和文天祥的英勇精神,早就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他們的故事被寫進教材中,這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一件大好事。

可爲什麼在2003年時,餘桂元卻決定將兩人的故事從教材中刪除呢?

其實,作出這個決定之前,餘桂元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是當年的歷史教材編撰負責人,他從歷史文化角度思考,最終決定移除二人的名字。

對此,餘桂元給出的解釋是:岳飛、文天祥雖然都是保衛祖國的英雄人物,但他們當時抗擊的是金朝勢力,而金朝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歷史文化角度來判斷,只有抗擊外族勢力的人物才能被稱爲民族英雄,而兩人都是族內戰爭,並不符合這一點。所以,他覺得將兩人的故事移除歷史教材中,是更正確的做法。

雖然餘桂元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但有很大一部分學者並不認可他這個理由。也因此,他這個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一部分人認爲,岳飛、文天祥自古以來都被當作民族英雄,不能因爲歷史文化有所改變,就否定了兩人的定位,這對他們來說不公平。而且,這種做法,會使得歷史教材前後出現斷層,從而引發更多的問題。

也有一部分人認爲,餘桂元的做法有理有據,金朝本就是泱泱中華的一部分,金朝兒女也屬於中華兒女。岳飛和文天祥的故事,能激勵一部分人,卻也能傷害一部分民族同胞。將兩人的故事從歷史教材中移除以後,反而更利於民族團結。

不管哪一種說法,都能夠站得住腳。可我個人更認同第一種說法,因爲我們認可岳飛和文天祥,是認可他們的精神,認可他們不畏生死的大愛之情。英雄之所以值得被世人銘記,正是因爲他們身上的高尚氣節,正是因爲他們是衆人學習的榜樣。所以,僅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就抹殺了他們的偉大,這並不可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