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創板最耀眼的明星,莫過於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頂着國內最大集成電路芯片製造企業的光環,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科創板從IPO申請到最終發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即大漲200%以上,受到無數投資者追捧,不過上中芯際在A股上市後持續走低,可能和很多上市首日追高買入的股民預期並不一致。

那麼中芯國際的股價接下來會不會再創輝煌,出現大漲呢?對此我持謹慎看法,從中芯國際在A股上市的首日,我就說過中芯國際估值過高,追高者要謹慎中芯國際變成第二個中國石油(當年中國石油上市也受到狂熱追捧,之後持續下跌,套住無法人)。我認爲中芯國際中長期是值得期待的,但在當前股價存在明顯低估,合理價格在50元左右,較上市首日95元的價格接近“腰斬”。

也就是說,雖然中芯國際上市後,從高點下跌已近30%,但接下來可能還有30%的下跌空間。

主要有三個理由:

第一,中芯國際雖然號稱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但國內最大並不等於全球最大,僅僅以“國內最大”去感性判斷中芯國際的容易誇大公司實力,我們從最新數據看一下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臺積電,市場佔比51.5%,排名第二的是三星,市場佔比比18.8%,第三的是格芯,市場佔比7.4%。

從排名上看,中芯國際排名全球前五,排名確實靠前,但是市場佔比僅爲4.8%,也就是說,中芯國際雖然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但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佔比不到5%,也不到臺積電的十分之一,市場規模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高。

第二,中芯國際的技術實力與臺積電依然很大的差距,不可否認,近些年中芯國際在晶圓代工技術上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但要想追上臺積電的實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全球7NM手機芯片,基本上都是臺積電代工的,包括蘋果、英特爾、高通和華爲的最新高端芯片也是臺積電代工的,而且臺積電的5NM芯片已經可以實現量產。但是中芯國際去年剛剛突破14NM芯片並實現試臺,在華爲將部分14NM手機芯片轉單給中芯國際之後,中芯國際良率不斷提升,今年順利實現量產。而對於7NM芯片,目前中芯國際都還沒有實現試產,差距依然明顯,而工藝水平的突破和提升,意味着未來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金投入。

第三,說了實際的差距外,我們也應該看到中芯國際的潛力。中芯國際最大的優勢,是獲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投資,並且大基金對中芯國際的子公司進行了注資,再加上中芯國際成功在A股上市,募集到資金後投入研發和新項目的投建,藉助資本加快對其他先進公司的追趕速度。

同時,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芯片國產化是大趨勢,未來半導體行業需要打造芯片設計、代工和封裝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唯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爲在關鍵領域被西方國家卡脖子而影響科技產業的發展。那麼未來會有更多國內科技公司抱團,從而給中芯國際提供更多訂單支撐,有持續的營收,才能持續投入研發。

從長遠來看,未來中芯國際的崛起是可以預見的,即便是在較長時間追不上臺積電,至少可以與三星一戰,那麼未來市場佔有率仍有4倍以上的上升空間,同時,整個半導體行業也將隨着5G的全面到來而進入新的景氣度,總量也會在增長的,因此,我認爲未來十年,樂觀的預期,中芯國際有5倍以上的成長空間是值得期待的。

但這是建立在中芯國際估值合理的前景下,因爲體量越大,越需要合理估值,當前中芯國際的市場規模爲臺積電的約十分之一,臺積電的市值在3萬億左右,對應的中芯國際合理市值爲3000億元左右,中芯國際的市值則爲5250億元,對應的中芯國際合理股價在40元左右。

因此,我認爲在短期中芯國際市場份額未能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股價明顯過高,可能有向下修正的需求,考慮到A股流動性充足,給予一定的溢價,50元價格較爲合理。之後再隨着公司的不斷發展而漲起來,十年後如果中芯國際真的能如預期一樣做到全球前三,則有數倍上升空間(中芯國際能否追上三星也是未知數)。

當然,股票的估值本身是一種藝術,高估還是低估也是因人而異的,當一隻股票估值較高時,看多的投資人會用“稀缺性”、“成長性”、“戰略性”等詞彙來解釋,所以我的觀點也僅僅一家之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