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工作以後,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是社會保險繳納的問題。爲了老年以後有一份充足的保障,肯定要籌劃養老保險。很多年輕人在參加社保時,在這一點上非常迷惑:養老保險就是養老保險,爲什麼還要有60%和100%基數的區別呢?是按低基數繳費好,還是按高基數繳費好?

養老保險基數高低不同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覺得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不就是在60%~300%之間變化嗎?可是爲什麼會這樣呢?

按照2019年《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實施方案》的規定,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從各地繳費基數上下限60%~300%的上年度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中,自由選擇繳費基數。

允許他們自由選擇繳費基數的原因,是因爲國家不掌握他們的真實收入情況。像企業職工,國家規定是要按照職工上年度工資總額來確定繳費基數。

職工的工資總額,主要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加班加點工資和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這是1990年國家統計局文件規定的。也就是說職工的上年工資總額就是職工當年繳費基數,月繳費基數就是工資總額的月均值,並不是每個月的工資了,要平均了加班費、年終獎等等待遇。這屬於應發工資,實際上超出每月的實際到手工資很多。

過去我們社保繳費基數都是由企業自由申報,社保部門進行覈准。但是現在一般是企業報什麼,社保部門就按照企業申報的進行社會保險費的收繳。如果職工覺得用人單位違法,可以進行投訴維權

現在實際上國家實施的是一種降低行政徵收成本,保障中小微企業穩定發展的策略。畢竟一旦職工投訴維權,對於一個企業所有職工社會保險費的審覈都是全面的,職工越多發生維權的概率就越高。

另外,爲了提升大家參保的積極性,國家通過完善養老金待遇設計,實施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待遇激勵方式,讓人們按高基數繳費,長時間繳費待遇更高、更划算。

養老金計算公式。

目前的,參加養老保險產生養老金的公式是全國統一的,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具體計算方式如下:

(一)基礎養老金,如果我們按照60%基數繳費1年,將可以領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基礎養老金。

如果按照100%基數繳費呢?基礎養老金是1%的社平工資。

基礎養老金差距是0.2%的社平工資。由於和社會平均工資相關,主要看退休時社會平均工資的高低了。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一般來說,60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是139個月,50歲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對於同一個人,當然計發月數不會不同。

個人賬戶的餘額,是按照當月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但是每年還要按照個人賬戶的記賬利率計算一次利息。2016年以來個人賬戶記賬利率國家統一公佈,2016年是8.31%。近年來一直在7%~8%以上。

相對而言,如果個人賬戶記賬利率能夠趕得上社平工資增長率的話,實際上個人賬戶的額度就會嚴格地按照繳費基數成正比。比如說60%基數形成個人賬戶3萬元,100%基數就會形成5萬元。但是記賬利率太複雜了,之的繳費年限個人賬戶餘額會相對貶值。

如果我們按照3000元繳費基數繳費,每月個人賬戶增加240元,一年增加2880元。但是如果是5000元的繳費基數,一年就會增加4800元。

差距,實際上就是1920元以及未來產生的記賬利息÷退休年齡計發月數產生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其實,如果自己套入當地社平工資算一下,近幾年退休實際上養老金每月差距也就在30~40元之間,差不多需要10多年才能拿回本。如果考慮到養老金的增長,可能回本的時間會更短一些。

於是,考慮到這裏很多人就覺得60%基數划算。這確實是顯而易見的,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就是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項制度。

雖然很划算,可是最終結果我要告訴大家,養老金待遇將會一步低、步步低,退休後本身就沒有幾十年的時間,難道領一份更高一些的養老金不好嗎?其實,長遠考慮的話,肯定是高繳費基數划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