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一些事业单位,都已经开始了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他们参加的养老保险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编外人员参加的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可是,编外人员和编内人员养老保险缴费钱数的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是不是未来大家养老金会一样呢?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好,国家都可以将其归纳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应的缴费、待遇计算都是一样的。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职工本人需要承担缴费基数的8%,用人单位需要承担缴费基数的16%。

相同缴费情况下,产生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也是一样的,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计发月数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其实根据养老金计算公式,我们的养老金待遇,主要跟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两个因素相挂钩。

缴费基数一般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编外人员最大的差距。很多编外人员由于工资待遇低,一般都是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缴纳养老保险,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工资待遇水平较高,一般都在社平工资以上缴费,有的甚至能达到社平缴费基数的1.5倍至两倍。

缴费年限,也是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一般相当于拿着铁饭碗,很少产生变动。但是编外人员流动性会更高一些。

其实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除了基本养老金待遇以外,实际上编制人员还多出职业年金补充养老待遇。职业年金是个人按照缴费基数的4%,单位按照8%缴纳。全额拨款单位可以记账,但是差额拨款的单位,都是实账缴费。由于职业年金也是按照养老金计发月数计算每月领取额度,相当于多了一份大约1.5倍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一部分职业年金是编外人员无法享受的,除非他们也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一次性领取,反而更好一些。

这些计算公式仅适用于养老保险缴费以后时间,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以前的工作年限呢?由于编外人员早已经实施养老保险缴费参加的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应的养老待遇计算方式不会变。

但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由于2014年10月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因此国家要求计算过渡性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最大的特点是跟社平工资和视同缴费指数等因素挂钩。

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视同缴费指数也用作于基础养老金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相应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根据退休时,本人的职务级别等因素确定的,也就是说未来自己的职务越高,之前年限的视同缴费指数都会越高。这也是跟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老办法,按照退休职务级别发放退休生活补贴的方式是一样的。过渡性养老金要远远比只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编外人员高的多。

所以,如果说仅仅看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大家只要缴费相同基数,相同年限产生的养老金待遇就相同了。这也是国家努力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原因,这样能够有效打破机关和企业之间的藩篱,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