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凱碩:中國人常講的“精氣神”,美國就輸在這一點上)

對於美國來說,中國是威脅還是機會?

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真正含義是否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呢?作爲一個曾學習過哲學的人,我意識到,一個表面上簡單的問句背後可能存在許多複雜的隱含信息。

對於上面這個問句,我想到了以下幾點潛在的含義:中國是否具備削弱美國的動機?中國崛起是否是受到其國內因素驅動實現的?中國是否擁有一個宏大的戰略?如果有的話,在這個戰略指導下,中國崛起的首要目標是什麼?中國崛起是對美國主導地位的威脅還是對美國人民利益的威脅?最具爭議的一點是,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美國應該從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着眼還是應該從維護美國人民利益的角度着眼去採取行動?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春秋高級研究員馬凱碩2020年6月15日在美國智庫博古睿研究院《思想》(Noēma)雜誌刊發評論文章:《中國是美國的威脅還是機會》。馬凱碩指出,如果美中大國競爭的結果是由雙方各自內部的“精神狀態”來決定的,那麼中國已經佔據了優勢

很奇怪的是,美國國內幾乎從未就本文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討論。雖然美國政治已經處於一種高度極化的狀態,美國輿論在“中國威脅”這個問題上卻保持了罕見的一致。皮尤中心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的美國受訪者認爲中國是美國的威脅。此外,美國的“幕後勢力”(deep state)也對中國充滿了敵意。

正如保爾森基金會主席、美國前財長、高盛集團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去年所指出的:“在美國,國土安全部、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防部都認爲中國是美國的敵人,而且國會里的那些人都在競相展現自己對中國的鷹派態度。每個人都在隨大流,沒人能夠提供相對平衡一些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我寫作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從一個更加平衡、客觀的角度提供我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

雖然美國輿論在“中國威脅”這個問題上取得了高度一致意見,但任何一個對國際問題稍有思考的美國人都會同意一個觀點:中國無意入侵或佔領美國。這本身也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此外,中國從未想過對美國實施核打擊。中國僅有290枚核彈,而美國有6000多枚。在海上貿易通道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國際貿易量要超過美國,因此中國(與二戰時期的德國不同)無意封鎖任何一條海上通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美國更有理由對海上貿易通道實施封鎖。

在軍事領域,美中兩國之間的平衡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克林頓總統曾派遣兩艘航母前往中國近海施壓。而今天,在中國近海遊弋的美國航母將成爲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的活靶子。這種軍事平衡的打破已經讓華盛頓產生了較爲嚴重的不適感。可即便如此,軍事平衡的打破並非中國給美國帶來的首要挑戰。在覈武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超級大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經濟影響力(而非軍事影響力)來決定的。

在美國曆史上,曾擔任過外交官的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1904-2005)是美國最具智慧的戰略學者之一。當美蘇冷戰剛剛揭開大幕時,喬治·凱南就指出,美國能否在美蘇競賽中最終取勝要看“美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現出這樣一種國家形象:美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美國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國內問題;美國有能力擔負起一個世界大國的責任;在當前各種意識形態構成的洪流中,美國在精神層面具備堅守自身意識形態的優勢力量”。

喬治·凱南還指出,美國應該用自己所具備的“精神優勢力量”去結交更多的“友邦和盟邦”。他認爲美國應保持“謙虛”,他勇敢地建議美國不應對蘇聯“無禮”,因爲美國需要一直跟蘇聯打交道。值得欣慰的是,喬治·凱南的主張大部分還是被美國決策者採納了。最終,美國在與蘇聯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大比分獲勝。

中國是一個比前蘇聯更難對付的對手,中國的人口規模是美國的四倍,極具韌性的中國政治傳統已經延續了至少4000年之久。然而奇怪的是,在美國,至今還沒有人提出過一個應對中國崛起的綜合性的長期戰略。

如果喬治·凱南是正確的,如果美中大國競爭的結果最終是由雙方各自內部的“精神狀態”來決定的,那麼這就意味着中國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優勢。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唯一一個收入排名在後半段的就業羣體其實際收入在過去30年裏出現下降的國家。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安妮·凱斯(Anne Case)和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指出,美國的這一現象已經導致“絕望”情緒在白人勞工羣體中四處蔓延。

林啓輝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林啓輝_NB130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