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滿族崛起後統治全國的歷史時期,在它的歷史進程之中,必然有各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獨特一面。自從'胡服騎射'和'開放唐裝'之後,中國鮮有這種民族服侍的大交融時期。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滿族因爲是遊牧民族,相比於內斂的漢族來說,他們的服侍特色更爲粗獷。這種審美情趣表現在女子服侍——旗袍上時,就一改漢女子的儒雅矜持,而是寬身大袖,在清朝早期和漢族女子涇渭分明。而到了清朝中期,漢族女子和滿族女子之間的服飾差別已經開始縮小;到了清朝晚期,無論滿漢女子都喜歡穿着旗裝和旗鞋,滿漢之間的交融和促進了旗袍的改制。

雖然民間女子學習旗女子服侍成爲一種風尚,但旗女子是絕對禁止學習漢族女子的服侍,從順治年到嘉慶年間,曾經多次頒佈禁令,明令扼制旗女子效仿漢族女子裝束的風氣。滿清政府對服侍規範如此重視,因爲他們很清楚衣冠之制關係重大,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興盛或者衰亡,所以清朝皇室女子的服侍禮儀規範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明黃色彩雲蝠團壽紋妝花緞女綿袍·清乾隆)

無論是服侍、傢俱還是飾品的紋案,都是當代文化的一種體現。雖然形式上滿族和漢族女子的服侍劃清了界限,但是就服侍紋案上,依舊可以看到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如今我們在博物館中看到的清代女子服侍,每一個紋案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個圖樣都是一個期許。

多子多福,對生命延續的無限追求

明朝的紡織業和刺繡水平已經是巔峯時期,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因爲戰亂,很多手工業者流離失所,諸多頂級工匠遭到屠殺,許多工藝失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湖綠色緞繡八團花卉紋吉服袍·清晚期)

手工業的低迷一直到了康熙朝纔有所緩解,並且也在竭力繼承明朝的優秀藝術文化。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象徵着吉祥如意的圖樣,到了明朝時期,因爲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都可以看到這類吉祥寓意的紋樣。到了清朝時期,人們對於吉祥如意的理想追求更甚,生活之中的每一件用品的紋樣,必定有着吉祥的寓意。

在古人眼裏,女子擔負着傳宗接代的重任,所以在已婚婦女的服侍或者婚嫁用品上,處處可見象徵着多子多福的紋樣。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綠色緞彩繡八團五福捧壽紋吉服袍·清乾隆)

比如常見的以'諧音'來表達期許的紋飾,比如漢語之中的蓮蓬、花生、桂圓、荔枝,合起來便是連生貴子的意思,通常這樣的紋樣上還會添加蝙蝠的意象,這就更有了'福氣'的寓意。

很多動植物、比如魚、蓮蓬和石榴都是'多子'的,常常被用作祈禱多子多福,也通常和天真可愛的童子圖樣組合在一起。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石青緞蘇繡三藍牡丹蝙蝠八團花海水對襟褂)

這些圖案都是人民通過對自然的日常觀察總結出來的約定俗成的共識,代表着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對生物的無限渴望和對家庭幸福美滿的祝願,通過服侍的方式體現出來,更加具有傳播力、感染力和親和力。

龍鳳吉祥,對皇權的至高尊崇

圖騰崇拜是每一個民族文化之中必然經過的過程,龍這個形象很早就已經出現,並且作爲我國遠古氏族的圖騰符號,而'鳳'是人們想象之中能展翅飛翔,可以和神明交流的神鳥。龍鳳圖案作爲中華民族最爲典型的文化圖騰,擁有着光輝悠久的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品月色緞平金繡萬字地三藍八團雲龍紋棉氅衣)

龍是祥瑞和皇權的象徵,最初,統治階級對於龍圖案的使用範圍並沒有特殊的規定,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口壯大,社會觀念進步,人們急需要一個顯而易見的方式來區分等級,所以龍才成爲了最高皇權身份和權力的象徵。

龍圖樣從宗教符號轉化爲政治符號之後,皇族將這種神物繪製在衣袍之上,並且將自己封爲龍的化身,以達到震懾民衆的目的。龍紋飾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經相當精美繁複,不僅僅對龍的形態上有嚴苛的規定,在龍的姿態上還封爲升龍、蔣龍、坐龍等等。在清朝皇族的傳統服飾之中,龍紋和十二紋章一般同時出現,彰顯華貴和權力。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紅色暗花綢地平金銀繡女褂)

鳳凰是人們心中的祥瑞鳥,以鳳凰爲主的吉祥圖案通常繪製在後宮嬪妃的服飾之上,到了明朝時期,皇后的鳳冠製作已經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統治者對於鳳凰圖案的限制並沒有龍紋苛刻,在民間,女子在出嫁時可以被允許佩戴一次鳳冠。爲了區分等級,皇后和嬪妃們所穿的服侍上會繡上龍鳳的圖案,頭戴金鳳冠。

自然之美,對顏色的最佳詮釋

現對於明朝來說,清朝皇族在圖樣的顏色選擇上更加豐富,雖然仍舊以金黃爲尊,但也喜好使用'紅、白、黑'等顏色。在女真人的傳統服飾上,這些顏色都是常見的色彩,代表着遊牧民族對自然的概括和崇拜。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大紅緙絲八團鶴紋女吉服袍)

如果說清朝服飾上的紋樣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那麼對於服侍顏色的把控更是'色必有意,意必傳情'。很多人不知道,紅色作爲中國的代表色彩是在清朝形成的。這還要源於在乾隆時期,玫瑰紫色突然身心,導致這一色系都流行起來。特別是御前紅人福康安喜好身着深絳色,更是讓這一色系擁有了'福'的寓意,引起了官員百姓的追捧。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因爲皇族對顏色的包容性很強,所以表現出來的紋樣更加生動寫實,富有生機。這種鮮明大膽的用色,在民國時期旗袍改良之時也多有體現,現在服裝設計師們在使用'中國元素'設計之時,這些顏色對比鮮明的圖案,也煥發出無盡的靈感光芒。

結語

服飾紋樣之所以能夠越過民族的界限,得到人們的歡迎,說明服侍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明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集合體。

中國的古典服飾文化,講究的是'形'與'意'的結合。清朝的服飾紋樣流傳至今,我們依稀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發現這些這些古色古香的服侍圖案。它們之所以能以這種形式流傳許久,正是因爲他們根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代表着人們對未來的期許和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參考資料

徐海燕——《滿族服飾》,瀋陽出版社

曾慧——《滿族服飾文化變遷研究》

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中國紡織出版社,

劉菲——《清前期皇室及貴族服飾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