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名重耳,晋献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一。在成为春秋霸主之前,晋文公曾在外逃亡十九年,直到六十二岁才重新回到晋国登上君位。那么,晋文公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1、外有贤才,内有贤妻

晋文公重耳从小就喜好结交士人,十七岁时结交到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他们分别是:赵衰、狐偃、先轸、贾佗、魏武子(犨)。这五位朋友在辅佐晋文公称霸方面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尤其是赵衰、狐偃、先轸,更是重耳的股肱之臣,重耳的许多大政方针都出自这三位之手,决定重耳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战,主要也是这三人的功劳。

俗话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位贤惠的女人。而这样的女人,重耳至少有两位,一位是狄夫人,一位是齐夫人。这既是重耳幸运,也是他善于处理夫妻关系的体现。

狄夫人是重耳逃到狄地所取的妻子,重耳当时四十三岁,在那里住了十二年,即到五十五岁时,因为晋惠公派人追杀,重耳决定离开狄地前往齐国。离开狄地前,重耳对狄夫人说,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二十五年之内没回来,你就改嫁。

重耳说这话,似乎是忘记了自己和狄夫人都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再者,古人寿命普遍较短,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但狄夫人闻言,并未生气,而是笑着说:“等到二十五年,我坟头上的松柏都长大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会等着你的。”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齐夫人。第二年,齐桓公去世,竖刁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以宋襄公为首的诸侯军多次前来侵犯。也就是说,此时的齐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根本就无法支持重耳回国继承君位。但重耳爱恋齐夫人,不愿离开齐国,又在齐国居住了三年。

对此,赵衰和狐偃等都深感忧虑,就聚在一棵桑树下秘密商量离开齐国的事情。不料,齐夫人的侍女恰好在桑树上听到赵衰和狐偃的密谈,赶紧偷偷回去告诉齐夫人。

如果是一般女子,发现丈夫将要离开自己,难免要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大闹一场,或者告诉齐侯,让他派兵严加看守,不让重耳离开齐国。

但齐夫人不是一般的普通女子。为了保守秘密,她竟然把侍女杀死,然后劝告重耳赶快走。重耳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就是死也要在齐国,不走。”齐夫人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于是,齐夫人就和赵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

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晋文公重耳结交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这是能修身;能够很好地处理夫妻关系,则是能齐家。修身与齐家,为他后来的治国、平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基础。

2、百折不挠、知错能改

百折不挠和知错能改,都是成功者的重要品质。成就事业,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没有挫折困难,也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关键是,是否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能否知错能改的品质。

因为受到晋献公宠姬骊姬的诬陷,晋文公重耳从四十三岁开始逃亡,直到六十二岁回国执政,流亡了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重耳先后从晋国到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期间固然有礼遇,有温情,但更多的是遭到白眼、嘲讽、饥饿、甚至刺杀等困难。

公元前644年,晋惠公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在狄地躲了十二年的重耳获知消息,不得不离开狄地,前往齐国。路经卫国,卫文公对重耳等人很不礼貌。辞走,经过五鹿时,饿了,向村民讨饭,村民为了嘲讽重耳,就把土放在容器中献给他,搞得重耳很不高兴。后来,重耳离开齐国前往楚国,路过郑国,郑文公对重耳也很无礼,说:“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经过我国的太多了,怎么可以完全按礼仪去接待呢!”……

然而,在赵衰、狐偃等人的帮助和劝解下,重耳每次都能越挫越勇,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最终回到晋国执政,并成为中原霸主,正可谓是百折不挠。

晋文公重耳对介子推的补封,则体现了他具有知错能改的品质。

晋文公重耳回国执政之初,国内百废待兴,还面临着反对派反扑的危险,加之不久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发难逃到郑国居住,并向晋国告急。晋文公考虑到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因此,还未轮到赏赐介子推,晋文公重耳就把赏赐曾经跟随自己逃亡的随从者的事暂时搁置,而介子推自己也不要求俸禄,隐居了起来,故而俸禄也没轮到他。

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

因内外政务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晋文公重耳看到这几句话,这才想起了介子推,知道自己没有及时对介子推进行封赏是一个错误,于是派人打听介子推的住所,听说他进了绵上山,就把整座绵上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来记载我的罪过,而且表彰能人。”

3、坚持仁义,赏罚分明

晋文公回国执政后,对曾经跟随自己逃亡的随从先后进行了三次赏赐。有个叫壶叔的无能之辈,也曾是晋文公的随从,但晋文公三次赏赐都未赏赐他,于是他就主动找到晋文公说,您三次赏赐功臣都没有轮到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

晋文公回到说:“用仁义教导我,用道德、恩惠规劝我,这应受到上等赏赐。用行动辅佐我,终于使我获得成功,这应受到次等赏赐。承担弓箭的危难,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假如只是用劳力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错误,这也应受到再次等赏赐。这三次赏赐完了,就会轮到你。”

晋文公这话,表面上是回复壶叔的问题,实际上却体现了晋文公主张仁义优先、赏罚分明的态度。

城濮之战后的赏赐,也能够体现晋文公的这一态度。大家都知道,在城濮之战中,先轸计谋百出,为晋国打败楚国立下了许多功劳。但在战后的论功行赏中,晋文公却让狐偃功居第一。

有人不解,晋文公说:“城濮之战,狐偃劝我不要失去信用。先轸说:‘打仗以战胜为重。’我听了先轸的话取胜了。然而这只是有利于一时的说法,狐偃说的是千秋万代的功业,怎么能使一时的利益超过万代的功业呢?因此,狐偃应得首功。”

4、宽宏大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量也是晋文公重耳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

之前我们提到,重耳曾在齐国住了五年,迷恋齐夫人而意志消沉,不愿离开齐国,后来齐夫人把重耳灌醉,让赵衰和狐偃强行把重耳带走。

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重耳醒来,知道真相后不由得大怒,甚至拿起戈来要杀狐偃。狐偃说:“杀死我成就您,是我的心愿。”重耳说:“事情要是不成功,我就吃舅父的肉。”狐偃说:“事情不能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怎么值得吃!”重耳于是平息了怒气,继续前行。

公元前636年春,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眼看着即将回到晋国,重耳大事将成。狐偃却对重耳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说:“回到晋后,如果我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

这件事,不仅说明了晋文公知错能改,还体现了晋文公的宽宏大量,能容人之过。另外,晋文公对待曾经刺杀自己的宦者履鞮,也能够体现他的宽宏大量。

晋献公、晋惠公执政时,都曾派宦者履鞮带领勇士去刺杀重耳。

晋惠公去世后,其子晋怀公继位,不到一年,重耳就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夺取晋国政权,自己即位为晋文公。

晋怀公的旧大臣吕省、郤芮本来就不归附晋文公,等晋文公即位后,他们害怕被杀,就和自己的党徒密谋放火烧掉晋文公居住的宫殿,杀死文公。

晋文公对此毫无察觉,而早先曾经想杀死文公的宦者履鞮却知道这个阴谋。履鞮想把这个阴谋告诉晋文公,以便解脱早先的罪过,便要求谒见晋文公。

晋文公拒绝见他,派人谴责他说:“蒲城的事,你砍掉了我的衣袖。后来,我跟着狄君去狩猎,你替惠公追踪杀我。惠公与你约定三天到达,而你竟一天就赶到,何其快也?你仔细想想吧。”

履鞮说:“我是受过宫刑的人,不敢用二心侍奉国君,背叛主人,所以得罪了您。您已经回国,难道就还有蒲、翟这种事了吗?况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桓公仍靠着管仲得以称霸。今天我这个罪人想告诉您一件要事,您却不见,灾祸又将降临到您头上了。”

晋文公于是接见了履鞮,履鞮便把吕甥、郤芮等人的阴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晋文公。

晋文公本想“召见”吕、郤,但又担心吕、郤等党徒众多,而自己刚刚回国,国人可能出卖自己,于是就乔装去王城会见秦穆公,晋国人全然不知道他的行动。

三月己丑日,吕、郤等人果真造反,烧毁了晋文公居住的宫殿,却未找到晋文公。晋文公的卫兵与他们交战,吕、郤等想率军逃跑,秦穆公引诱吕、郤等人,在黄河畔杀死他们,晋国恢复平静,晋文公得以返回晋国。

这件事确实惊险万分,若非宦者履鞮提前告诉晋文公关于吕、郤等人的阴谋,晋文公恐怕就难逃此劫了。而宦者履鞮能够告诉晋文公关于吕、郤等人的阴谋,则与晋文公待人宽宏大量有关。

总之,本文主要从个性品质来分析晋文公的成功之道,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以外,晋文公的成功之道还有许多方面,比如善于审时度势,善于为自己造势,尊周王室占领道德制高点,努力施行仁政,改善民生,扩充军力等,但由于篇幅关系,我们这些就不再赘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