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蘇菲/作者 時風/編審

對於2020年三季度宏觀走勢,根據博時基金在近期的宏觀策略報告,三季度經濟將整體延續二季度的修復態勢,宏觀流動性整體寬裕,微觀流動性活躍,穩增長與改革並進。《金基研》注意到,博時基金將三季度走勢,總結爲穩步前行,“穩"字成爲重點。

一、下半年經濟修復爲主旋律,圍繞國內消費、海外需求修復、新基建

毫無疑問,求“穩”已成爲全球的共識。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在疫苗出來之前,全球是一個整體,任何國度與地區,或難獨善其身。疫情困擾下的全球經濟,存在下行壓力。

雖然中國在疫情控制方面存在優勢,在疫苗出來之前,國內社會和經濟大概率會比其他國家穩定,呈現相對優勢。隨着疫情的緩和,下半年經濟修復成爲主旋律,主要圍繞國內消費、海外需求修復、新基建。

中國進入近20年來的第五輪寬信用階段,基建是實體經濟承接信用擴張的主要載體,專項債、特別國債向基建傾斜,僅此兩項明面資金較去年多近3萬億元。

二、流動性向寬信用過渡,"深改十二條"落地

二季度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換,三季度寬信用將向結構性寬信用過渡。資金面邊際收緊,利率震盪小幅上行。對資產而言,微觀和交易層面的流動性影響逐漸加大。

上半年CPI強PPI弱,下半年PPI企穩小幅反彈,CPI走低。農產品和食品供需格局逐漸改善,食品價格對CPI和食品行業的通脹交易支撐減弱。原油價格反彈,需求修復,PPI儘管短期仍通縮,但同比有望觸底反彈,支撐大宗和石油化工鏈條利潤修復。

以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與支持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深改十二條"的提出意味着資本市場改革已經進入了新階段,三季度創業板註冊制落地或再度掀起資本市場科技投資熱情。

2020年的熱點話題,莫過於擁有最廣闊的應用場景5G概念。5G是現代史以來中國首次在引領時代發展的主流技術領域站在世界領先地位,是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時代,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和龐大的工業製造業體系和產品。

三、"房住不炒",公募基金收益率大幅跑贏一線城市房價

自2016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基調是“房住不炒”,進行供給側改革,“穩房價、去庫存、去槓桿”,建立住房長效機制。根據政策定位,要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大幅跑贏滬深300和一線城市房價。經濟從復甦到擴張以及寬信用階段,權益資產都是較佳選擇,三季度或可考慮重點配置權益資產。

三季度,基本面和利率債供給壓力,推動利率整體大概率震盪小幅上行,整體上不利好利率債的表現。目前可轉債一些個券逐漸跌出了價值,可轉債在股性驅動下有望出現一波行情。信用債票息策略相對佔優。

四、“價值搭臺,成長唱戲”,關注科技板塊中長期投資價值

資本市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速,有助於重塑在境內外上市的中國股票的投資格局,有助市場情緒進一步復甦。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認爲,二季度以來的市場表現,基於市場情緒和估值水平的修復,投資者更多開始關注2021年的復甦、反彈與增長。

面對7月份突如其來的低估值板塊大幅回升,尤其是以金融、地產和週期爲低估值板塊帶動上證綜指快速上漲,恍惚之間讓廣大投資者聞到似曾相識的味道。

價值搭臺,成長唱戲,或是三季度配置的主旋律。

戰略上,博時基金看多經濟轉型與國家戰略支撐的科技板塊中長期投資價值。

隨着利率觸底反彈,金融改革加速的金融板塊估值修復;確定性受益於政策的基建和地產後週期鏈條;受益於PPI從底部修復的大宗、石油化工鏈條;當前修復較慢,後續修復空間大的服務性行業、部分可選消費和出口主導行業。

相關文章